时间: 2025-05-02 04:0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1:44
“悯恸”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悯”和“恸”两个字组成。其中,“悯”表示同情、怜悯,而“恸”表示极度悲伤、痛哭。因此,“悯恸”整体上指的是对他人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悲伤。
在文学作品中,“悯恸”常用于描述人物对他人苦难的深切同情和悲痛,如在古典诗词或现代小说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同情”或“悲伤”等更为常见的词汇。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使用“悯恸”来描述对社会不公或个体苦难的深刻情感反应。
同义词中,“同情”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共鸣,而“悲悯”和“哀怜”则更强调深切的悲伤和怜悯。反义词则表达了缺乏同情和关心的态度。
“悯”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怜悯、同情。“恸”字则出现在《广韵》中,意为痛哭、极度悲伤。两个字结合形成的“悯恸”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现代汉语中仍保留其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同情和怜悯被视为美德,因此“悯恸”在文学和道德教育中常被强调。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救助相关联。
“悯恸”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深沉和复杂的,它不仅涉及悲伤,还涉及对他人苦难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这种情感可能引发对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社会**时,使用“悯恸”这个词可以表达更深层次的情感和责任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悯恸”来增强情感表达的深度,如:
悯恸之泪,滴落无声,
人间苦难,触目惊心。
视觉上,“悯恸”可能让人联想到悲伤的画面,如哭泣的面孔或破败的家园。听觉上,可能联想到哀伤的音乐或哭泣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compassion”和“grief”的结合,但“悯恸”作为一个整体词汇,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悯恸”是一个富有情感深度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悲伤,还强调了同情和怜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增强情感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
1.
【悯】
(形声。从心,闵(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引证】
白居易《新乐府序》-隋堤柳,悯亡国也。 、 清·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组词】
悯人之凶、 悯念、 悯宥、 悯笑、 悯贫、 悯然
忧愁;烦闷。
【引证】
《孟子》-阨穷而不悯。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曲罢悯然。
【组词】
悯默、 悯悯、 悯愧、 悯叹、 悯时病俗
2.
【恸】
(形声。从心,动声。本义:大哭) 同本义。
【引证】
《论语·先进》-颜回死,子哭之恸。 、 柳宗元《哭连州凌员外司马》-我歌诚自恸,非独为君悲。
【组词】
恸绝
极其悲痛。
【引证】
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
【组词】
恸切、 恸泣、 恸怛、 恸恨、 恸悼、 恸醉、 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