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0:14
“仁悯”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仁”和“悯”。其中,“仁”通常指代一种道德上的高尚品质,即对他人的爱和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善意;“悯”则意味着同情、怜悯,对他人遭遇不幸时的情感反应。因此,“仁悯”整体上指的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对他人的关爱。
在文学作品中,“仁悯”常用来形容主人公的高尚品质,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弱者的同情和关怀常被描述为“仁悯”。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表达深层次的同情和关怀时,仍会被使用。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伦理学,这个词可能被用来讨论同情心和道德行为。
同义词中,“慈悲”强调的是一种深刻的同情和愿意帮助他人的心态;“怜悯”则更多指向对弱者的同情;“同情”是一种普遍的情感共鸣;“仁慈”则侧重于行为上的善意和宽容。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仁悯”相反的情感和行为。
“仁”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两个人相互依靠,后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爱;“悯”字则较晚出现,源自对他人不幸的同情。这两个字结合形成的“仁悯”,强调了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和同情。
在**传统文化中,“仁悯”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强调“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基本道德。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常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仁悯”这个词给我带来温暖和希望的情感反应,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困难时刻伸出援手的人,以及那些无私奉献的行为。这种情感反应鼓励我在生活中也展现出类似的关怀和同情。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对学生的关怀和理解让我深刻体会到“仁悯”的意义。他不仅在学术上指导我们,更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支持和鼓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仁悯”:
在寒冷的冬夜,
仁悯如暖阳洒落,
温暖了冰封的心房,
点亮了希望的灯火。
视觉上,“仁悯”可能让我联想到温暖的阳光、慈祥的面容或帮助他人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柔和的音乐或安慰的话语。
在英语中,“仁悯”可以对应为“compassion”和“kindness”,这两个词在西方文化中也强调对他人的同情和善意。
“仁悯”这个词在我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加深了我对人性中美好一面的认识。通过学*和使用“仁悯”,我更加意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同情和关怀的重要性。
1.
【仁】
(会意。从人,从二。右边的二是重文。本义:博爱,人与人相互亲爱)。
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观念。其核心指人与人相互亲爱。孔子以之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引证】
《说文》-仁,亲也。 、 《春初·元命苞》-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 《礼记·经解》-上下相亲谓之仁。 、 《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 、 《韩非子·解老》-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 、 《礼记·丧服四制》-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诗·郑风·叔于田》-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组词】
仁人、 仁术、 仁宇、 仁瑞、 仁朴、 仁笃、 仁诲、 仁鄙
2.
【悯】
(形声。从心,闵(mǐn)声。本义:怜恤) 同本义。
【引证】
白居易《新乐府序》-隋堤柳,悯亡国也。 、 清·黄宗羲《朱人远墓志铭》-人远悲天悯人之怀,岂为一己之不遇乎?
【组词】
悯人之凶、 悯念、 悯宥、 悯笑、 悯贫、 悯然
忧愁;烦闷。
【引证】
《孟子》-阨穷而不悯。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曲罢悯然。
【组词】
悯默、 悯悯、 悯愧、 悯叹、 悯时病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