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0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06:55
“南顿北渐”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禅宗的历史发展。这个成语描述了禅宗在南北两地的不同发展路径和风格。“南顿”指的是南宗禅,强调“顿悟”,即瞬间的觉悟;“北渐”指的是北宗禅,强调“渐悟”,即通过逐步的修行和学*来达到觉悟。
在文学作品中,“南顿北渐”常被用来比喻不同地区或不同流派在思想、艺术或学术上的差异。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哲学或历史话题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专业领域,如学、历史学和哲学,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分析和解释禅宗的发展和影响。
“南顿北渐”这个成语源自****禅宗的历史。南宗禅由慧能创立,强调顿悟;北宗禅由神秀创立,强调渐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两种对立或互补的方法或风格。
在文化中,“南顿北渐”不仅是一个概念,也是一个哲学和文化的象征。它反映了**人对平衡和和谐的追求,即在极端之间寻找中道。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思和探索。它让我联想到在追求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中,有时需要瞬间的灵感,有时需要持续的努力和耐心。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使用“南顿北渐”来分析不同学派或方法的优劣。例如,在比较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时,我会思考它们是否更接近“顿悟”或“渐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南顿北渐,一念之间, 顿悟渐修,心路漫漫。”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幅画,左边是瞬间的光芒(顿悟),右边是持续的灯火(渐悟)。听觉上,可以是一首音乐,前半部分是突然的高潮,后半部分是缓慢的旋律。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顿】
(形声。从页(xié),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顿,下首也。 、 《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二曰顿首。
【组词】
顿颡、 顿筑、 顿头、 顿膝
3.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 、 《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万物负阴而抱阳。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北通巫峡。 、 宋·苏轼《石钟山记》-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北向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北向。
【组词】
正北;西北;东北;北邙、 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北里、 北阙、 北鄙、 北雍、 北邙乡女、 北津
败逃的军队。
【引证】
《战国策·燕策一》-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
4.
【渐】
(形声。从水,斩声。本义:古水名。即今新安江及其下游钱塘江)。
古水名。
【引证】
《说文》-渐,渐水出丹阳黟南蛮中,东入海。 、 《水经注·渐江水》。按,即今之钱塘江,古大江与钱塘江通。-渐江,山海经谓之浙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