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42
“南音三籁”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南音”和“三籁”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南音”指的是**传统音乐中的一种,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具有独特的音调和风格。而“三籁”则源自《庄子·齐物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天籁、地籁和人籁,分别代表自然界的声音、大地之声和人类创造的音乐。因此,“南音三籁”可以理解为南方音乐中的三种声音或音乐表现形式。
在文学作品中,“南音三籁”可能被用来形容南方音乐的优美和独特性,或者用来比喻某种声音的和谐与自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音乐学、文学评论或文化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可能被频繁提及。
“南音”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而“三籁”则源自道家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词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南音三籁”这一独特的表达方式,用以描述南方音乐的特色和风格。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而“南音三籁”则体现了南方地区音乐的独特魅力。这种音乐形式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也在宫廷和文人雅集中占有重要地位。
提到“南音三籁”,人们可能会联想到江南水乡的宁静与美丽,或是古代文人墨客的雅集。这种音乐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和传统文化的向往。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音乐会上听到南音三籁的演奏,那种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音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南方音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江南水乡梦,南音三籁情。
琴弦轻拨处,月下共清听。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的江南水乡,一位乐师在船上弹奏着南音三籁,水波荡漾,琴声悠扬,这样的场景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也带来了听觉上的享受。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南音三籁”的词汇,但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如印度的拉格(Raga)或非洲的鼓乐,它们各自体现了不同文化的音乐特色。
通过对“南音三籁”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南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这个词汇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知识,也让我对*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这类文化词汇的理解和运用。
1.
【南】
佛教用语
【组词】
南无
2.
【音】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 《白虎通·礼乐》-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 、 《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夫音,乐之舆也。 、 《庄子》-鸡狗之音相闻。 、 宋·苏轼《石钟山记》-北音清越。 、 清·姚鼐《登泰山记》-鸟兽音迹。
【组词】
音颡、 音强、 音制、 音频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籁】
(形声。从竹,赖声。本义:古代一种管乐器,三孔)。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司马相如传》。集解:“籁,箫也。”-吹鸣籁。 、 王勃《滕王阁序》-爽籁发而清风生。
【组词】
籁竽、 籁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