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0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07:53
“争面子”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为了维护或提升自己的尊严、地位或形象而进行的努力或竞争。它通常涉及到在社交场合中通过某种方式(如表现出色、赢得比赛、展示财富或能力等)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争面子”源自**传统文化中的“面子文化”,即重视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尊严。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范围和含义也在不断扩展和变化。
在**文化中,“面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到个人的尊严、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因此,“争面子”在社会交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争面子”这个词常常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往往与虚荣、攀比和过度竞争相关联。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被看作是积极的动力,激励人们努力提升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为了争面子而过度消费的情况,比如朋友为了在同学聚会上显得更有面子,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昂贵的礼物。
在诗歌中,可以将“争面子”融入到描述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社会竞争的激烈性中:
在繁华的都市里,
人们争面子,争光,争气,
为了那一丝虚荣,
不惜付出沉重的代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社交场合中努力表现自己的场景,每个人都在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赢得他人的认可。在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节奏感强、充满竞争氛围的音乐来增强这种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keeping up appearances”或“status seeking”,虽然含义相似,但在使用和表达上有所不同。
“争面子”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交往中的复杂性和人们对于尊严和地位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把握*文化和社会动态至关重要。通过深入学和分析,“争面子”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个文化现象的缩影。
1.
【争】
“诤”的本字。强谏;规劝。
【引证】
《墨子·公输》-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 、 《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 、 《荀子·子道》-父有争子,不行无理。士有争友,不为不义。
【组词】
争子、 争友、 争臣、 争引、 争弟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