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7: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7:14
“外史”一词通常指的是官方历史记录之外的历史记载,这些记载可能包括民间传说、个人回忆录、非官方的编年史等。它强调的是与官方或正统历史不同的、来自外部视角的历史叙述。
在文学中,“外史”可能指的是一部小说或故事集,它们以非官方的角度讲述历史**或人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外史”来指代那些非正式的、未经官方认可的历史叙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外史”可能被用来区分官方编纂的历史与民间或个人视角的历史研究。
同义词:野史、民间史、非官方史 反义词:正史、官方史、编年史
“外史”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官方编纂的历史被称为“正史”,而民间或非官方的记载则被称为“外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被保留并用于现代历史学和文学中。
在**文化中,“外史”常常与“正史”相对,强调了历史叙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它反映了社会对于官方与非官方历史叙述的接受和重视程度。
“外史”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被遗忘或忽视的历史片段,激发人们对历史真相的探索欲望。它也可能带来一种对传统权威的挑战感,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阅读过一些以“外史”形式呈现的历史书籍,这些书籍提供了与学校教育中不同的历史视角,让我对历史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外史”:
在时光的边缘,外史轻轻诉说,
那些未被墨迹染指的岁月,
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
历史的另一面,悄然绽放。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者在树下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周围是好奇的孩子们。这幅画面可以与“外史”联系起来,因为它代表了那些非正式的、口头传承的历史叙述。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类似的非官方历史叙述可能被称为“民间传说”或“口述历史”,它们在不同文化中都扮演着补充官方历史的重要角色。
“外史”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丰富了历史叙述的维度,也提醒我们在学历史时,应该关注多种来源和视角。它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帮助我理解历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史】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放简策的容器,下面是手。合起来表示掌管文书记录。本义:史官)。
古官名。职别各异。
【引证】
《说文》。按,周官有大史、小史、闪史、外史、御史、女史。其属又各有府史、胥徒史,主造文书者亦称史。凡府史,皆其官长所自辟除。-史,记事者也。 、 《书·酒诰》。郑注:“大史内史。”-矧大史友内史友。 、 《易·巽》-用史巫纷若。 、 《礼记·聘礼记》-辞多则史。 、 《礼记·曲礼》-史载笔。 、 《谷梁传·宣公二年》-史狐书贼。 、 《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