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44: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44:25
不啻天渊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止是天和地的差别”,比喻两者之间的差别极大,无法相提并论。其中,“不啻”表示“不止”或“不仅仅”,“天渊”则是指“天和深渊”,两者之间的距离极大。
在文学作品中,不啻天渊 常用于强调两个事物之间的巨大差异,如在描述社会阶层、知识水平、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对比。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交流中,它能够有效地传达深刻的对比意义。
同义词:天壤之别、云泥之别、天差地远 反义词:不相上下、半斤八两、旗鼓相当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差异的程度和性质上有所不同,但都能传达相似或相反的概念。
不啻天渊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更多出现在书面语或正式场合。
在文化中,强调事物之间的对比和差异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不啻天渊 这个成语反映了人对于事物本质差异的深刻认识,常用于教育和批评的语境中,以强调改进的必要性。
使用 不啻天渊 这个成语时,往往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对比感和深刻的印象。它能够激发听者对于事物本质差异的思考,有时也带有一定的批判意味。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学术讨论中使用过这个成语来描述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之间的巨大差异,帮助听众更清晰地理解我们的选择和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星辰与尘埃,不啻天渊, 一在夜空闪耀,一在脚下沉默。
想象一幅画面,一边是璀璨的星空,一边是深邃的海洋,这种对比可以很好地体现 不啻天渊 的意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as different as night and day" 或 "poles apar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巨大的差异。
不啻天渊 这个成语在强调事物间巨大差异时非常有效,它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加深了人们对事物本质差异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提升交流的深度和效果。
吴有吴音,越有越语,相去不啻天渊。
比那辛亥革命,直~远隔呢。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啻】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仅仅,只有) 同本义 。——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组成“不啻”,“匪啻”,“奚啻”等词,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
【组词】
不啻如此
3.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4.
【渊】
(会意。《说文》古文字形,外边大框象水潭,里面是打漩的水。本义:打漩涡的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渊,回水也。 、 《管子·度地》-水出地而不流,命曰渊水。, 、 《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 、 《易·乾》-或跃在渊。
【组词】
渊环、 渊洑
1. 【不啻】 渊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