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0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08:59
“不啻”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字组成:“不”和“啻”。字面意思是不止,不仅仅。基本含义是表示某事物不仅限于某个程度或范围,而是远远超过或等于另一个程度或范围。
在文学作品中,“不啻”常用于强调某事物的价值、重要性或影响远远超过一般水平。在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正式或文学性较强的文本中。在专业领域,如法律、经济等,也可能使用“不啻”来强调某项措施或决策的重要性。
同义词中,“不仅”和“不止”在语义上与“不啻”相近,但“不啻”更强调程度上的超越或等同。反义词则表示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不啻”源自古代汉语,啻(chì)在古汉语中有“仅仅、只”的意思,因此“不啻”即表示“不止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不啻”常用于强调事物的极端重要性或价值,反映了汉语中对于程度和范围强调的修辞惯。
使用“不啻”时,常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如感激、惊讶或震撼。它能够增强句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感谢朋友的帮助时使用“不啻”,以表达我对他们帮助的深深感激和其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不啻”来增强意境:
春风不啻温柔,更似希望之手,轻抚大地,唤醒沉睡的梦。
想象一幅画面,春风拂面,万物复苏,这种强烈的生命力和希望感可以用“不啻”来描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more than”或“nothing short of”,但这些表达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与“不啻”有所不同。
“不啻”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有效地强调事物的极端重要性或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使用“不啻”可以增强文本的深度和情感强度。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啻】
(形声。从口,帝声。本义:仅仅,只有) 同本义 。——常用在表示疑问或否定的字后,组成“不啻”,“匪啻”,“奚啻”等词,在句中起连接或比况作用
【组词】
不啻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