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0:4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0:40:26
“以身许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和一切奉献给国家。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牺牲精神,通常用来描述那些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安全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以身许国”常用来赞颂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或现代的爱国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它的精神内涵常常在讨论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时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政治和历史研究中,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评价个人的爱国行为和牺牲精神。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个人对国家的态度和行为上有所不同,但都围绕着忠诚与背叛、奉献与自私的主题。
“以身许国”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历史文献,特别是在描述那些为国家做出巨大牺牲的历史人物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可能有所变化。
在**文化中,“以身许国”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激励人们为国家的利益和荣誉做出贡献。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一切的英雄人物,激发了我对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的深刻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纪念活动中听到一位老兵讲述他如何在战争中以身许国,保卫国家的故事。这个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和情感价值。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以身许国志不移,忠魂永驻山河间。”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位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激昂的爱国歌曲,如《我和我的祖国》,来增强“以身许国”的情感表达。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中的“sacrifice for one's country”或“lay down one's life for one's countr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以身许国”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要有爱国心和责任感,同时也激励我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牺牲和奉献的精神。
横尸庙门,遂其由来以身许国之志。
盖~,但求福利民,与民除害。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