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1:5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1:59:24
寝陵(qǐn lí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帝王的陵墓,特指那些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皇家陵寝。在古代**,寝陵不仅是帝王安息之地,也是展现皇权和王朝尊严的重要象征。
寝陵一词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历史的厚重感和皇权的威严。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考古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寝陵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寝”指的是休息或安息的地方,“陵”则指高大的土堆或坟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专指帝王的陵墓,成为了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寝陵不仅是帝王安葬的地方,也是国家尊严和历史传承的象征。它们通常建在风水宝地,以确保皇室的安宁和国家的繁荣。
寝陵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厚重、皇权的威严以及古代文明的辉煌。它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敬畏和对历史的思考。
在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时,我深刻感受到了寝陵的宏伟和历史的深远影响。这种体验让我对古代**的文化和技术水平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寝陵:
寝陵之下,千年沉睡,
兵马俑立,守护着梦。
历史的书页,轻轻翻动,
皇权的威严,永不凋零。
寝陵的视觉联想可能是宏伟的陵墓、庄严的石雕和广阔的陵园。听觉联想可能是历史纪录片中解说员沉稳的声音,讲述着古代帝王的故事。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国王或重要人物的陵墓,如埃及的法老陵墓(金字塔)或英国的皇家陵墓(如温莎城堡的圣乔治教堂)。
寝陵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和文化的符号,也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词汇。它帮助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同时也激发我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在语言表达中,正确使用寝陵这个词可以增强文本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1.
【寝】
(形声。从宀,侵声。本义:睡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寢,卧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论语·公冶长》-宰于昼寝。 、 《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 《战国策·齐策》-暮寝而思之。 、 《资治通鉴·唐纪》-元济尚寝。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寝必重褥。 、 清·魏禧《大铁椎传》-既同寝。
【组词】
寝不成寐、 寝不安席、 寝卧、 寝床、 寝息、 寝衾、 寝宿、 寝饭、 寝兴、 寝膳、 寝燕
2.
【陵】
(形声。从阜(fù),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líng)声。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陵,大阜也。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殽有二陵焉。 、 《国语·齐语》-陵阜陆墐。 、 《易·渐卦》-鸿渐于陵。 、 《聊斋志异·促织》-古陵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