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7:26
“后不为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以后不再作为例子或先例”。它通常用来表示某件事情或行为只发生一次,不希望或不应该再发生类似的情况。这个成语强调了一种警告或告诫的意味,表明某种行为或**是不被接受的,不应该成为未来的参考或模仿的对象。
在不同的语境中,“后不为例”可以有不同的应用:
“后不为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例外”和“常规”的区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一次性**或行为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后不为例”体现了对于规则和秩序的重视。它强调了社会行为的规范性和一致性,反对将例外情况常态化。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严肃和警告的。它让人联想到规则的权威性和不可侵犯性,以及对于违规行为的零容忍态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告诫自己或他人,某些行为或决定是特殊情况,不应该成为*惯或常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时光如梭,后不为例, 昨日之花,今已凋零。 珍惜此刻,勿待明日, 生命之舟,不容重来。”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上的法官,严肃地宣布判决,强调其决定的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听觉上,它可能与庄重的宣告声或警告声相关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is is a one-time exception”或“This will not set a precedent”,它们传达了类似的意思,即某件事情是一次性的,不应该成为未来的先例。
“后不为例”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帮助我理解和传达一次性*或行为的特殊性,以及对于规则和秩序的尊重。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成语,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传达社会规范和文化价值观中的作用。
时署部少宰杨时乔力谏不从,上但云后不为例而已。
这事到此为止,~。
1.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例】
(形声。从人,列声。本义:比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礼记服问:上附下附,列也。公别比例之义。古只作列,此字后出。-例,比也。 、 元·刘壎《隐居通议·欧阳公》-举此以例其余。
【组词】
溯古例今;以此例比
类;列。
【引证】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
【组词】
不在此例;例及、 例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