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36: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36:24
中俄瑷珲条约是指1858年5月28日,清朝与俄罗斯帝国在黑龙江省瑷珲城(今黑河市爱辉区)签订的一项不平等条约,正式名称为《中俄天津条约》。该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在东北边界的划定,导致*丧失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在历史学和国际关系领域,中俄瑷珲条约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这一重要的历史**。在文学作品中,该词汇可能被用来象征国家主权的丧失或历史的悲剧。在口语中,提及该条约时,通常会伴随着对历史教训的反思或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中俄瑷珲条约的名称来源于签订地点和参与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词汇在历史学和国际法领域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这一特定历史**的标准术语。
在,中俄瑷珲条约是民族历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被用来教育公民关于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性。它也是近代史中不平等条约体系的一个典型例子,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强权政治。
提及中俄瑷珲条约,往往会引起一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它唤起了对过去苦难的记忆,同时也激发了对未来国家强盛的渴望。
在历史课程中,我学*了中俄瑷珲条约的相关内容,这让我对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国际关系时,我也会引用这一历史**来说明国家间力量对比的重要性。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写:
在瑷珲的寒风中,
条约的墨迹未干,
北方的土地,无声地哭泣,
历史的伤痕,深深刻下。
想象一幅描绘瑷珲城旧址的图片,背景是黑龙江的冰封河面,前景是历史的石碑,这样的视觉形象能够唤起对中俄瑷珲条约的深刻记忆。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历史纪录片中的旁白,低沉而有力,讲述着那段沧桑的历史。
在俄罗斯,中俄瑷珲条约被称为《Айгуньский договор》,在俄罗斯历史中,这一条约标志着其在远东地区的领土扩张。在不同文化中,对该条约的解读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中俄瑷珲条约是一个深刻影响近代史的词汇,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标签,也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明白了历史对于国家认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历史背景的了解,以更准确和深刻地使用相关词汇。
1.
【中】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引证】
《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中其茎。 、 《荀子·彊国》。注:“击也。”-敌中则夺。 、 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射者中。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中而轻发。 、 《聊斋志异·促织》-幸啄不中。
【组词】
中靶;猜中了;命中、 看中、 中雀、 中钩、 中的、 中鹄
受到;遭到。
【引证】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欲中守法。 、 《说岳全传》-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
【组词】
中霜、 中酒、 中暍、 中疾、 中恶、 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2.
【俄】
(形声。从人,我声。本义:倾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俄,行顷也。 、 《诗·小雅·宾之初筵》-侧弁之俄。 、 扬雄《羽猎赋》。注:“卬也。”-俄轩冕。 、 张衡《归田赋》-于时曜灵俄景。
【组词】
俄景
3.
【瑷】
美玉。
【引证】
《玉篇》。-瑷,美玉。
又作地名用字。瑷珲,县名,在黑龙江,今作“爱辉”。
4.
【珲】
美玉。
【引证】
《集韵》-珲,美玉。
5.
【条】
(形声。从木,攸(yōu)声。本义:小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条,小枝 也。 、 《尔雅》-桑柳丑条。 、 《诗·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 陶潜《联句》-高柯擢条干,远眺同天色。 、 吴均《与朱元思书》-疏条交映。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养其旁条。
【组词】
条枚、 条枝、 条柯、 条修叶贯、 条叶、 条蔓、 条干
6. 【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