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2:4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2:45:06
功名:这个词通常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或其他官方考试获得的官职和荣誉。在**传统文化中,功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是许多读书人的终极目标。
功名一词源于**古代的科举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扩展到任何形式的成就和荣誉。在现代汉语中,功名的使用更加广泛,不再局限于科举考试。
在传统文化中,功名是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科举制度使得社会流动性增强,但也导致了“读书只为功名”的现象。功名文化深刻影响了的教育和社会结构。
功名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严和崇高的情感,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封建社会束缚和压力的联想。它既是个人奋斗的目标,也是社会评价的标准。
在个人生活中,功名可能被用来激励自己或他人追求更高的成就。例如,家长可能会鼓励孩子努力学*,以期在未来获得某种形式的功名。
在诗歌中,功名可以被用来表达对人生追求的思考:
功名如梦,岁月如梭,
一朝金榜,半世蹉跎。
功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景,如考生们在考场中奋笔疾书,或是金榜题名的喜庆场面。这些场景可以通过绘画、电影或音乐来表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荣誉”、“地位”或“成就”,但具体的制度和含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骑士称号或贵族头衔可能与功名类似。
功名这个词在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个人成就的象征,也是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虽然科举制度已不复存在,但功名的概念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了解功名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传统社会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的发展。
1.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2.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