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5:27
“得而复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得到了某样东西,但随后又失去了它。这个成语强调了事物的不稳定性或人生的无常,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得到某种利益或物品后,由于某种原因又失去了它,给人一种空欢喜或失望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得而复失”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命运起伏或情感波动,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比如赢得了一场游戏但最终因为某个失误而输掉。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人们在获得和失去之间的情感和行为反应。
“得而复失”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事物变化无常的深刻认识。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这种对得失的思考非常常见,反映了古人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洞察。
在文化中,“得而复失”与道家的“无为”思想和的“无常”观念有关,强调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的,不应过于执着于得失。这种观念在社会生活中也有所体现,教导人们面对得失时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个词汇常常带有一种无奈和遗憾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因素。它提醒人们在追求和享受成果的同时,也要准备好面对可能的失去。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有过一次得而复失的经历。在一次比赛中,我赢得了第一名,但因为规则的误解,最终被取消了成绩。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得而复失”的含义,也让我学会了在成功时保持谦逊和警惕。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得而复失梦一场,醒来唯有泪千行。”
在视觉上,“得而复失”可以联想
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1.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