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1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13:39
李舜臣(1545年-1598年)是朝鲜王朝时期的著名海军将领,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在壬辰卫国战争(又称壬辰倭乱)中的英勇表现而闻名。他在战争中多次击败日本海军,特别是在鸣梁海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为朝鲜历史上的一位民族英雄。
李舜臣的名字在朝鲜语中并没有特别的词源学意义,但他的事迹和名字在朝鲜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一个象征性的词汇。
在朝鲜文化中,李舜臣被视为抵抗外敌、保卫国家的象征。他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教育和宣传材料中,用以激励国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提到李舜臣,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勇气、智慧和忠诚。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朝鲜半岛,李舜臣的故事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孩子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学习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诗歌中,李舜臣的名字可以被用来象征坚韧和智慧:
“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李舜臣的旗帜高扬, 智慧与勇气并肩,守护着家园的安宁。”
1.
【李】
(形声。从木,子声。本义:李树)。
同本义。落叶乔木,春天开白色花,果实叫李子,熟时黄色或紫红色,可吃。
【引证】
《说文》-李,李果也。 、 《诗·小雅·南山有台》-北山有李。
2.
【舜】
(象形。小篆字形。从舛(chuǎn),也象蔓连向背之形,舛亦声。本义:一种蔓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
3.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