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4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2:48
“枳棘”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枳”和“棘”两个字组成。“枳”指的是一种植物,即枳实,属于芸香科,果实酸苦,不可食用,但可入药。“棘”则是指荆棘,即多刺的灌木。因此,“枳棘”字面意思是指枳树和荆棘,常用来比喻困难、障碍或险恶的环境。
在文学作品中,“枳棘”常用来形容环境险恶或道路艰难,如“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在口语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植物学或中医学,可能会提及“枳”和“棘”的具体用途。
同义词“荆棘”与“枳棘”在意义上相近,都指多刺的植物,比喻困难和障碍。反义词“坦途”则指平坦的道路,与“枳棘”形成鲜明对比,表示顺利和容易。
“枳”和“棘”作为单字,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楚辞》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枳棘”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比喻意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困难环境的常用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枳棘”常被用来象征人生的艰难和挑战。在文学作品中,它不仅是环境的描述,也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反映,体现了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勇气。
“枳棘”这个词给人一种艰难和挑战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需要克服的障碍和不易通过的路径。在情感上,它可能激发人们的斗志和决心,鼓励人们面对困难不退缩。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在描述某个项目或任务的困难时使用“枳棘”这个词,比如“这个项目充满了枳棘,但我们团队已经做好了克服一切困难的准备。”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枳棘丛中,我寻找着前行的路,每一步都铭刻着坚韧与希望。”
视觉上,“枳棘”可能让人联想到一片荒凉、多刺的灌木丛。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风吹过荆棘时发出的沙沙声,或是穿越这片区域时衣物被刺挂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orny path”或“rough terrain”,都用来形容困难重重的情况。
通过对“枳棘”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描述困难和挑战时的丰富内涵。这个词不仅在文学上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了解其词源和演变,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有助于我更全面地掌握和运用这个词汇。
1.
【枳】
枸橘,又称“臭橘”。
【引证】
《说文》-枳木似橘。从木,只声。 、 《礼记·明堂位》。注:“椇之言枳椇也。谓曲桡之也。”-殷以椇。 、 《后汉书·冯衍传》。注:“枳,芬木也。”-楗六枳而为篱兮。 、 《周礼·考工记·序宫》-橘逾淮而北为枳。
一种耐寒的中国落叶橘树,有三小叶的叶片,果实小有芳香,很酸。广泛栽种作为观赏叶或作为绿篱,尤其作为砧木以芽接各种食用的柑桔。
2.
【棘】
(会意。从二-朿(cì)。“朿”是“刺”的本字。两个“朿”字并排立着,表示棘树多刺,是矮小而成丛莽的灌木。本义:丛生的小枣树)。
酸枣树。一种落叶乔木,有刺。果实较枣小,味酸,种子、果皮、根可入药。
【引证】
《说文》-棘,小枣丛生者。 、 《易·坎》-實于丛棘。 、 《诗·魏风·园有桃》-园有棘。 、 《淮南子·兵略》-伐棘枣以为矜。 、 陆龟蒙《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组词】
棘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