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5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56:20
“[侜佞]”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侜”和“佞”。在现代汉语中,“侜”字较少单独使用,而“佞”字则有明确的含义,指的是用花言巧语谄媚别人,即“谄媚”或“奸佞”。因此,“侜佞”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形容一个人善于用不实的言辞来讨好他人,具有贬义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侜佞”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看似忠诚,实则心怀叵测、善于奉承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语境中,仍可听到。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分析某些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
同义词中,“谄媚”和“奉承”更侧重于行为上的讨好,而“奸佞”则带有更强烈的道德贬义。反义词则强调了诚实和直率的态度。
“侜”字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有一些其他的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佞”字则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古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如《左传》中提到“佞人”即指奸佞之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佞”字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而“侜佞”作为一个复合词,也继承了这一贬义。
在**传统文化中,诚实和正直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而侜佞则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在历史上,许多文学作品和史书中都有对侜佞之人的批判,反映了社会对这种行为的普遍反感。
提到“侜佞”,我联想到的是那些表面和善、内心狡诈的人。这种词汇带有一种警惕和厌恶的情感反应,提醒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警惕,不要被表面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在我的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侜佞”这个词,但在评价某些人的行为时,我会用类似的词汇来表达我的看法,比如“他总是说些好听的话,但我觉得他有点谄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拂面笑颜开,
侜佞之言耳边来。
心明眼亮识真伪,
不随波逐流尘埃。
想象一个古装剧中,一个角色在**面前巧言令色,试图通过甜言蜜语来获得宠信。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强化“侜佞”的含义,如使用柔和的音乐和角色的谄媚表情来营造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ycophant”或“flatterer”,它们也用来形容那些善于讨好他人的人。不同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评价大致相似,都带有贬义。
“侜佞”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它所代表的概念——不诚实和谄媚——在任何文化和社会中都是被警惕和批判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情感。
1.
【侜】
欺骗。
【引证】
《说文》。字亦作倜。-侜,有痈蔽也。从人,舟声。 、 《诗·陈风·防有鹊巢》。传:侜张,诳也。《尔雅》释训:侜张,诳也;释文或作倜,按侜张双声连语。《书·无逸》、诪张为幻,作诪张,亦同。《论语》,朱张柳下惠少连,郑本作侏张。按,和光同尘,轻世肆志之意,即孔子所谓降志辱身,孟子所谓不恭。-谁侜予美?
【组词】
侜张为幻
2.
【佞】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 《广雅》-佞,巧也。 、 《韩诗外传》-佞,谄也。 、 《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 《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 、 《盐铁论·刺议》-以邪导人谓之佞。 、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 、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佞誉诬谀之徒。
【组词】
佞王、 佞巧、 佞感、 佞道、 佞兑、 佞禄、 佞色、 佞恶、 佞口、 佞舌、 佞言、 佞给、 佞慧
巧言谄媚的人。
【引证】
《英烈传》-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
【组词】
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