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01: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01:19
使臣:指古代或现代国家派遣的官方代表,通常负责外交事务、传递信息或执行特定任务。在古代,使臣可能被派遣去缔结条约、交换礼物或传达国书。
“使臣”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使”意为派遣,“臣”指官员或仆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逐渐固定为指代国家派遣的官方代表。
在**古代,使臣的角色非常重要,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影响着国家的命运。在现代,使臣的概念已经演变为外交官,但其核心意义——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仍然保持不变。
“使臣”一词往往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外交场景,如古代的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或是现代的国际会议。这个词带有一定的正式和庄重的情感色彩。
在历史学*中,我曾深入研究过古代使臣的角色和他们在历史**中的作用,这让我对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将“使臣”比喻为文化的传递者:
使臣行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 携带着东方的智慧与西方的梦想, 在沙漠的风中,书写着文明的篇章。
在英语中,“使臣”可以对应为“envoy”或“diplomat”,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词汇都指代国家派遣的官方代表,但其具体职责和形象可能有所不同。
“使臣”一词不仅是历史和外交领域的重要词汇,也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需求。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外交的重要性和其在维护世界和平中的作用。
1.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