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18: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18:50
“不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不愿意接受或承认某事,表现出反对或不满的情绪。它通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对某项决定、规则、观点或结果的不认同态度。
“不服”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其基本含义至今未发生太大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不服”一词的出现,用以表达不接受或不认同的态度。
在**文化中,“不服”常常与个人的自尊和正义感联系在一起。在社会冲突或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表达“不服”是一种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
“不服”一词往往带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色彩,它可能引发对不公、不平等的反思,也可能激发人们追求正义和改变现状的决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不服的情况,比如对不公平的待遇或不合理的规定,这种感觉促使我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讨论和行动。
在诗歌中,可以将“不服”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世间不平事,我心不服气。 挥笔如利剑,誓要斩荆棘。
“不服”可能让人联想到抗议的场景,如人群举着标语,高呼口号的画面,或是激昂的音乐,如摇滚乐中的强烈节奏和吉他独奏。
在英语中,“不服”可以对应为“dissatisfaction”或“discontent”,但在表达上可能不如汉语中的“不服”那样直接和强烈。
“不服”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情感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个人对不公的反抗,也体现了社会对正义的追求。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不服”对于传达个人观点和情感至关重要。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服】
车厢。
【引证】
《考工记·车人》-大车牝服二柯,有参分柯之二。 、 《周礼·山虞》-凡服耜,斩季材,以时入之。
负载;负荷。
【引证】
《墨子》-车为服重致远,乘之则安,引之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