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0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03:38
词汇“[厮儿]”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古代文学和口语中使用,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厮儿”在古代汉语中通常指的是年轻的仆人或奴隶,尤其是男性。它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地位低下和身份卑微。
“厮儿”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可能源自古代对仆役的称呼。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已不多见。
在古代**社会,仆役和奴隶的地位非常低下,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往往十分艰苦。因此,“厮儿”这个词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不平等。
提到“厮儿”,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仆役的艰辛生活。这个词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让人感到同情和悲哀。
在现代生活中,“厮儿”这个词已经很少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了解这个词的含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在创作中,可以将“厮儿”融入到描述古代社会的小说或剧本中,以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结合古代服饰和建筑的图片,或者古代音乐的旋律,可以更好地营造出“厮儿”所代表的古代社会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概念和词汇,如古罗马的“奴隶”(slave),它们都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仆役和奴隶的称呼和态度。
“厮儿”这个词虽然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某些方面,对于理解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学*语言和文学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
1.
【厮】
(从广,斯声。广(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同本义。
【引证】
《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厮徒十万。 、 《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厮舆之卒。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 、 《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
2.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