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6:31
“常愁”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经常感到忧愁或烦恼。它描述的是一种持续的、频繁出现的负面情绪状态,通常与生活中的压力、困难或不如意有关。
在文学作品中,“常愁”常用来描绘角色的内心世界,如《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常愁多病身”。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常愁”来形容自己或他人的情绪状态,例如:“他最近常愁工作上的事情。”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可能会用更精确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情绪状态,但“常愁”作为日常用语仍然广泛使用。
同义词:常忧、常烦、常虑
反义词:常乐、常喜、常安
“常愁”由“常”和“愁”两个字组成。“常”意为经常、常常,“愁”意为忧愁、烦恼。在古代汉语中,“愁”字常与“忧”字连用,形成“愁忧”一词,后来逐渐简化为“愁”。随着语言的发展,“常愁”作为一个固定搭配,用来描述持续的忧愁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忧愁常常与文人墨客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诗酒趁年华,常愁多病身”。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常愁”这一情绪状态也更为普遍。
“常愁”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沉重和压抑的。它让人联想到阴雨绵绵的天气、孤独的夜晚或是无尽的烦恼。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表达,使人在交流中显得更加内向和消极。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因为工作压力而常愁的朋友,他们的情绪状态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通过倾听和提供支持,帮助他们缓解了部分压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常愁”来表达深沉的情感:
常愁夜雨打窗棂,
梦回故里泪沾巾。
岁月无情催人老,
心中常驻少年情。
在视觉上,“常愁”可能让人联想到灰暗的色调、沉重的云层或是孤独的身影。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低沉的音乐、雨滴的声音或是叹息。
在英语中,“常愁”可以对应为“constantly worried”或“always in sorrow”。不同文化中,对于持续性负面情绪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情感是相通的。
“常愁”作为一个描述持续负面情绪的词汇,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复杂的情感状态,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常愁”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