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1:4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1:42:01
常态:指事物通常的状态或情况,即在没有特殊变化或干扰时的正常状态。
“常态”一词源自汉语,由“常”和“态”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常”有恒常、不变的意思,“态”指状态或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常态”逐渐被用来描述事物在没有特殊变化时的状态。
在现代社会,“常态”常与“非常态”相对,用来描述社会或个人在经历重大事件(如疫情、战争)后的恢复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稳定和秩序的渴望。
“常态”给人以稳定、安全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平静的生活和有序的社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人们往往渴望回到“常态”。
在疫情期间,我深刻体会到了“常态”的重要性。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社会开始逐步恢复常态,人们的生活也慢慢回归正常。
诗歌:
在风雨后的宁静,
常态如温暖的阳光,
照亮了归途,
抚慰了心灵的创伤。
在英语中,“常态”可以对应为“normality”或“normal state”。不同文化对“常态”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普遍都指代事物在没有特殊变化时的状态。
“常态”是一个描述事物通常状态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常态”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各种状态,从而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
【常】
(形声。从巾,尚声。本义:旗)。
同本义。
【引证】
《书·君牙》。传:“王之旌旗画日月曰太常。-纪于太常。 、 《诗·小雅·六月》-载是常服。
2.
【态】
(会意。从心,从能。简体字为形声。从心,太声。本义:姿态,姿势与状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意态者,有是意,因有是状,故曰意态。从心能,会意。心所能必见于外也。”-態,意态也。 、 《虞书》。郑注:“能,恣也,恣即态也。”-柔远能迩。 、 《荀子·成相》。按:“诈态也。”-人之态不如备。 、 张衡《西京赋》-尽变态乎其中。 、 《楚辞·大招》-滂心淖态。 、 傅毅《舞赋》-狗偷致态。 、 《楚辞·离骚》-宁溘死而流亡兮,予不忍为此态也。 、 李渔《芙蕖》-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 、 《淮南子》-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 、 唐·杜牧《阿房宫赋》-尽态极妍。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密则无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