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5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56:25
两败俱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双方都受到伤害,没有一方获得好处。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一种情况,即两个或多个对立的方面在争斗或竞争中都遭受损失,没有赢家。
两败俱伤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中,原文是“两败俱伤,不如一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成为描述双输局面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强调和谐与避免冲突的价值观使得两败俱伤**这个成语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提醒人们在冲突中寻求和解,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消极和悲观的情感反应,因为它描绘了一种没有赢家的局面。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争执和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劝告朋友避免与他人不必要的争执,指出争执的后果往往是双方都受损。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争执的风暴中,
两败俱伤的结局,
不如静默的和解,
共绘和谐的画卷。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mutual destruction”或“lose-lose situatio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两败俱伤 这个成语在描述双输局面时非常有力,它提醒我们在冲突中寻求和解和共赢的解决方案。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境和观点。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这两种运动合起来便能够互收效益,分开来定要~。
战国时期,韩国和魏国打了一年多还不分胜负,秦惠王想出兵干涉,楚国使者陈轸给秦惠王讲卞庄子利用两虎相争必有一伤的道理,得到它们两败俱伤时一举打死两只老虎,劝秦惠王采取坐山观虎斗的计策,等待时机再消灭这两国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败】
(会意。从贝,从攴。攴(pū),甲骨文象以手持杖,敲击的意思,汉字部首之一。在现代汉字中,“攴”大多写成“攵”,只有极少数字保留着“攴”的写法。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手的动作有关。败,甲骨文左边是“鼎”字(小篆简作“贝”),右边是“攴”,表示以手持棍击鼎。本义:毁坏,搞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败,毁也。 、 《诗·大雅·民劳》-无俾正败。 、 《淮南子·说林》-若唇之与击,空柔相摩而不致败。 、 《吕氏春秋·尊师》-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 、 《韩非子》-法败则国乱。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败家丧身。
3.
【俱】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俱,皆也。 、 《战国策·齐策》。注:“偕也。”-而仪与之俱。 、 《庄子·天运》-道可载而与之俱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 、 《汉书·李广苏建传》-百余人俱。 、 、 《世说新语·自新》-处与之俱。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使与书俱。
4.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1. 【两败俱伤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