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2:5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53:59
“德本财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末节”。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品质的重要性远超过物质财富。它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即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比他所拥有的财富更为重要。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批判那些只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修养的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劝诫他人注重内在修养而非外在财富。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商业道德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企业或个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
同义词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而反义词则突出了对财富的过度追求。
“德本财末”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但其核心意义——强调德行的重要性——始终未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因此,“德本财末”这个成语在中国社会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被用来教育和引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它提醒人们重视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非仅仅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它鼓励人们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听到长辈用“德本财末”来教育年轻一代,强调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德本财末,心怀仁义,世间繁华,不及一念清净。”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站在高山之巅,俯瞰着下方的繁华都市,心中却平静如水,这便是“德本财末”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可以通过“美德胜于财富”(Virtue is better than wealth)这样的表达来体现。
“德本财末”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道德品质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财富的追求日益重要,但这个成语依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德能致财,财由德有,故德为本财为末也。
1.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2.
【本】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本,木下曰本。 、 《诗·大雅·荡》-本实先拨。 、 《左传·昭公元年》-木水之有本原。 、 《国语·晋语》-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 《论衡·吉验》-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 、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组词】
水有源,木有本;本干
3.
【财】
(形声。从贝,才声。本义:财物)。
同本义(多指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米粟在内)。
【引证】
《说文》-财,人所宝也。 、 《广雅》-财,货也。 、 《周礼·太宰》。注:“泉谷也。”-以九赋敛财贿。 、 《周礼·职方式》。注:“帛谷货贿也。”-与其财用。 、 《礼记·坊记》。注:“币帛也。”-先财而后礼。 、 《礼记·聘义》。注:“谓璧琮享币也。”-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 、 《六书故》-财之为言才也。凡粟米丝麻材木可用者曰财。 、 《周礼·天官·宰夫》-乘其财用之出入。 、 《韩非子·说难》-暮而果大亡其财。 、 贾谊《论积贮疏》-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组词】
资财、 生财;地财;浮财;洋财;邪财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