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6:2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6:26:58
词汇“感讽”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是由两个字“感”和“讽”组合而成的,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广泛认可的定义。为了深入学习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汇来表达一种微妙的讽刺情感。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以下例句是假设性的: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的词源和演变可能不明确。它可能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创词汇,用于特定的文学或口语表达。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感讽”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含蓄的批评或不满,尤其是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通过这种词汇来传达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和批判。
“感讽”可能带给人们一种复杂的情感反应,既有讽刺的尖锐,也有感受的深刻。它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既幽默又尖锐的文学作品。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尝试创造性地使用“感讽”来表达一种复杂的情感或观点: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可能不容易引起特定的视觉或听觉联想。
由于“感讽”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可能不明确。
“感讽”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它的使用可能非常有限,主要在特定的文学或口语表达中。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创造性和多样性。然而,由于其非标准性,它在日常交流中的实用性可能不高。
1.
【感】
假借为“撼”。摇动。
【引证】
枚乘《七发》-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
【组词】
感突、 无感、 感帨、 感移、 感动
假借为“憾”。怨恨。
【引证】
《左传·昭公十一年》。注:“楚常恨其不服顺。”-王贪而无信,唯蔡于感。 、 《汉书·张安世传》-何感而上书归卫将军富平侯印?
【组词】
释感、 怀感、 感恨、 感恚
2.
【讽】
(形声。从言,风声。本义:背诵;朗读;传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讽,诵也。 、 《周礼·大司乐》。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兴道讽诵言语。 、 《荀子·大略》。注:“谓就学讽诗书也。”按,诗风雅颂三类,以风为之,风借为讽。-少不讽。 、 唐·白居易《游襄阳怀孟浩然》-今我讽遗文,思人至其乡。 、 《西游记》-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
【组词】
讽味、 讽经、 讽书、 讽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