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55: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55:09
“仇外”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对外国人或外来事物的敌视或排斥态度。基本含义是指个人或群体因为对外来者的不信任、恐惧或误解而产生的负面情绪和行为。
在文学中,“仇外”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封闭社会对外来者的排斥,如在某些历史小说中描述的民族主义情绪。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对新移民或外国人的不友好态度。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政治学,“仇外”可能被用来分析和讨论民族主义、排外政策或移民问题。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程度和具体情境,例如“排外”可能更侧重于政策或行为,而“仇外”则更侧重于情感和心理状态。
“仇外”一词在中文中由“仇”和“外”两个字组成,其中“仇”指敌意或仇恨,“外”指外部或外来。这个词在历史上可能与民族主义和领土保护意识有关,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其含义和使用场景也在不断演变。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仇外”可能与历史**、经济竞争或文化冲突有关。例如,某些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可能会出现更多的仇外情绪,因为人们将经济问题归咎于外来者。
“仇外”这个词可能带有一种负面、封闭和排斥的情感反应。它可能让人联想到狭隘的民族主义、社会紧张和不包容的态度。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因为文化差异或语言障碍而产生的误解,这些情况有时会被贴上“仇外”的标签。例如,在多元文化的社区中,不同背景的人可能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来减少这种情绪。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仇外”来表达对包容和理解的渴望:
在这片土地上, 愿仇外的阴影消散, 如同晨露遇见朝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不同种族或文化背景的人们和谐共处的画面,以此来对比“仇外”的负面形象。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融合多种文化元素的歌曲,来强调包容和多元化的主题。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仇外”可能有对应的词汇,如英语中的“xenophobia”。这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情况可能反映了各自社会对外来者的态度和政策。
“仇外”这个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关注文化差异和包容性。了解和分析这个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动态和人际关系,促进更开放和包容的交流。
1.
【仇】
(形声。从人,九声。本义:同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谓雠也,二人相当相对之谊。-仇,雠也。 、 《尔雅·释诂》-仇,匹也,合也。 、 《诗·周南·无衣》-赳赳武夫,公侯好仇。 、 《诗·周南·兔置》。笺:“怨耦曰仇。”-公侯好仇。 、 《礼记·缁衣》-君子好仇。
2.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