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2:03
词汇“意似”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词汇。根据字面组合,“意”通常指意思、意图或情感,而“似”则表示相似或类似。因此,“意似”可以理解为“意思相似”或“情感类似”。然而,由于这不是一个常用词汇,我们可能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来探讨它的潜在意义和用法。
“意似”可以解释为两个或多个事物在意思或情感上的相似性。它强调的是内在含义或感受的接近,而非外在形式的相似。
由于“意似”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会创造性地使用这个词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或思想的相似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意思相近”或“感觉相似”。
由于“意似”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没有详细记录。它可能是由“意”和“似”两个常用词汇组合而成,用于特定语境下的创造性表达。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意似”可能被用来强调内在含义的相似性,这在强调情感共鸣或思想一致性的场合中可能会有所体现。
“意似”可能让人联想到深层次的理解和共鸣,它强调的是情感或思想上的接近,这可能引发人们对共情和理解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倾向于使用更常见的表达方式,如“意思相近”或“感觉相似”,而不是“意似”。然而,在某些特定的交流场合,使用“意似”可能会增加表达的深度和复杂性。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使用“意似”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或思想的相似性,例如: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以使用“意似”来描述视觉或听觉上的相似感受,例如:
由于“意似”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较为有限。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方式来强调内在含义的相似性。
“意似”作为一个不太常见的词汇,强调的是内在含义或情感的相似性。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丰富性和深度。尽管它在日常交流中可能不常用,但在特定的文学或创意表达中,它可能会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1.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
2.
【似】
(形声。从人,以声。本义:像;相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似,象也。 、 《墨子经上》-似,有以相攖,有不相櫻也。 、 《礼记·杂记》。注:“谓容貌似其父母。”-见似目瞿。 、 《礼记·哀公问》。注:“无似犹言不肖。”-寡人虽无似也。 、 《广雅》-似,类也。 、 《庄子·大宗师》-凄然似秋,暖然似春。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马似鹿者而题之千金。 、 《吕氏春秋·疑似》-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 、 《吕氏春秋·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组词】
似起、 似像、 似有若无、 似许、 似漆如胶、 似类、 似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