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4:17
“涉危履险”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涉足危险之地,行走险恶之路”。它形容人处于极其危险或困难的境地,通常用来比喻在艰难险阻中前进或冒险行事。
在文学作品中,“涉危履险”常用来形容主人公勇敢面对困难,不畏艰险的精神。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或面临重大挑战。在专业领域,如探险、军事或紧急救援等,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具体的危险行动或任务。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情境的不同,例如“冒险犯难”更强调主动性和勇气,“赴汤蹈火”则更强调极端的牺牲和奉献。
“涉危履险”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涉”和“履”两个动词,以及“危”和“险”两个形容词组成,形象地描述了行动和环境的危险性。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
在**文化中,“涉危履险”常常与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也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危险环境中工作的人,如军人、警察、消防员等。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紧张和刺激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敢和牺牲的形象。它影响我的思维,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定和勇敢。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户外徒步中体验到了“涉危履险”的感觉,那是一次穿越险峻山路的经历,虽然困难重重,但最终的成功让我感到无比的成就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涉危履险,不问归期, 山高水长,志在千里。”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群人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紧张刺激的电影配乐,如《碟中谍》系列的主题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isk one's life”或“brave the dangers”,它们在语境和用法上与“涉危履险”相似,但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涉危履险”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是一个描述危险行为的词汇,更是一种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的精神象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将帮助我更好地描述和理解复杂的情况和挑战。
磐身婴甲冑,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殄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1.
【涉】
(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涉,徒行濿水也。 、 《尔雅》。注:“无舟而渡水曰徒涉。”-冯河,徒涉也。 、 《释水》-繇膝以上为涉。 、 《方言七》-过度谓之涉济。 、 《诗·卫风·氓》-送子涉淇。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组词】
涉水登山、 涉浅、 涉厉、 跋山涉水
2.
【危】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 《鬼谷子》。注:“山高也。”-决危而美名者。 、 《国语·晋语》。注:“高险也。”-榣木不生危。 、 《孝经》。郑注:“殆也。”-高而不危。
3.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4.
【险】
(形声。从阜,佥(qiàn)声。从“阜”,与地势有关。本义:地势高低悬殊,难以通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险,阻难也。 、 《礼记·少仪》-军旅思险。 、 《列子·汤问》-毕力平险。 、 《左传·成公二年》-苟有险,余必下推车。 、 《易·坎》-地险,山川丘陵也。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 、
【组词】
险瘠、 险易、 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