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42: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42:53
“三豕涉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三只猪过河。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是“三豕涉河,非豕也,乃人也”,意思是说,看到三只猪过河,实际上不是猪,而是人。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表面现象与实际情况不符,或者形容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有误。
在文学作品中,“三豕涉河”常用来讽刺那些只看表面、不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对于某个情况的误解或错误的判断。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认知科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认知偏差和表象与实质的关系。
“三豕涉河”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后来在汉语中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表象与实质不符的典型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的重要性,反对只看表面现象的肤浅态度。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有深入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和提醒的感觉,让人联想到需要谨慎和深入思考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情况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被表象所迷惑。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情况,表面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复杂。这时,我会想到“三豕涉河”这个成语,提醒自己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深入了解和分析。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河畔三豕涉,世人皆笑愚。
岂知水深处,藏龙卧虎居。
想象一幅画面:三只猪在河中艰难前行,而岸上的人们却在嘲笑它们。这个画面可以引发对于表象与实质的思考。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深沉或神秘的音乐来配合这个成语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意思是不应仅凭外表判断事物。这个表达与“三豕涉河”有相似的含义,都强调了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三豕涉河”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富有哲理的表达,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任何事物时都要深入了解其本质,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复杂的情况。
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到晋国去,路经卫国时,听到一个人正在读史书:“晋国的军队三豕涉河。”子夏就去纠正他:“你读错了,不是三豕是已亥,因为已与三、亥与豕字形相象。”后来那人到晋国核对,晋国军队果然是已亥年过的河
请不要犯~的错误。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豕,彘也。 、 《急就篇》。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六畜蕃息豚豕猪。 、 《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 、 《楚辞·大招》-豕首纵目。 、 《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组词】
豕心、 豕仙、 豕牢、 豕突、 豕首
3.
【涉】
(会意。从水步。甲骨文字形。中间是水,两边两只脚,象涉水之形。本义:趟水过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涉,徒行濿水也。 、 《尔雅》。注:“无舟而渡水曰徒涉。”-冯河,徒涉也。 、 《释水》-繇膝以上为涉。 、 《方言七》-过度谓之涉济。 、 《诗·卫风·氓》-送子涉淇。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组词】
涉水登山、 涉浅、 涉厉、 跋山涉水
4.
【河】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 、 《书·禹贡》-导河积石。 、 《列子·汤问》-河阳之北。 、 《吕氏春秋·慎行论》-三豕涉河。
【组词】
河堧、 河湟、 河朔、 河洛、 河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