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27: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27:23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句格言,源自《大学》。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首先修养自己的品德(修身),然后管理好自己的家庭(齐家),进而治理好国家(治国),最终实现天下太平(平天下)。它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小到大、由内而外的治理顺序。
在文学中,这句话常被用来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鼓励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我提升。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伦理学,这句话被用来讨论领导者的责任和道德修养。
同义词强调通过道德和仁爱来治理,而反义词则指通过暴力或不道德手段来统治。
这句话源自《大学》,是儒家经典《四书》之一。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理念,即内在的道德修养与外在的政治治理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重要表述。
在中国文化中,这句话被广泛用于教育、政治和社会治理中,强调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和谐社会的追求。
这句话给人以庄重、深远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它鼓励人们追求内在的完善和外在的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听到长辈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教导年轻一代要有责任感和自我提升的意识。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修身如琢玉,齐家似织锦,治国平天下,德风润万民。”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智者在静谧的书房中沉思,周围是古籍和文房四宝,象征着修身的过程。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琴的悠扬声音,象征着内心的平和与修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在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中找到,强调个人品德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我对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理解。它提醒我,无论在哪个阶段,都应该注重自我提升,并以身作则,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1.
【修】
(形声。从彡(shān),攸(yōu)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修,饰也。 、 《礼记·礼运》。注:“犹饰也。”-义之修而礼之藏也。 、 《楚辞》-美要眇兮宜修。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修敬也。
【组词】
修容、 修词、 修饰边幅、 修娖
2.
【身】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身,躬也。象人之形。 、 《论语·乡党》-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 、 王述之《经义述闻》-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 、 《诗·秦风·黄鸟》-人百其身。 、 《礼记·哀公问》-身也者,亲之枝也。 、 《礼记·祭义》-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 、 《孟子·告子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 《楚辞·九歌·国殇》-身首离兮心不惩。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组词】
身边钱、 身品、 身伴、 身边人、 身首分离、 身殃、 身牖、 身无长物
3.
【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禾麦穗头长得平整的样子。小篆字形下面多了两条线,表示地面。本义:禾麦吐穗上平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 、 《礼记·曲礼》-立如齐。
4.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5.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chí)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引证】
郦道元《水经注》-昔禹治洪水。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民治渠。 、 《聊斋志异·小翠》-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 、 《史记·孝武本纪》-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
【组词】
治酒、 治步、 治任、 治行、 治缮、 治茸
6.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7.
【平】
(指事。小篆字形, 从于, 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 “八”是分的意思, 气越过而能分散, 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平,语平舒也。 、 《诗·小雅·伐木》-终和且平。 、 《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
【组词】
平典、 平度、 平气、 平远、 平愉、 平睦
8.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9.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