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31: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31:26
词汇“[劬力]”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劬力”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劬力”的字面意思是辛勤努力,勤劳用力。其中,“劬”意为勤劳、辛勤,“力”则指力量、努力。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劬力”常用来形容人的辛勤劳动或不懈努力。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文本中仍可见到。
“劬”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意为勤劳。随着时间的推移,“劬力”作为一个复合词,保留了其勤劳努力的含义,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在**传统文化中,勤劳是一种美德,因此“劬力”这样的词汇在古代文献中常见,用以赞扬那些不懈努力的人。
提到“劬力”,我联想到的是那些默默付出、不懈努力的人们,他们的辛勤工作往往不为人知,但却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每天劬力备课,对学生耐心教导,这种精神深深影响了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劬力”:
晨曦微露,农夫劬力于田间,
汗水滴落,滋养着希望的种子。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农夫在田间辛勤耕作,阳光洒在他的背上,汗水顺着额头滑落。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劬力”的深刻含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rdworking”或“dilige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勤劳努力的含义。
通过对“劬力”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这个词汇所蕴含的勤劳和努力的精神。在现代社会,尽管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不高,但它所代表的美德依然值得我们学和传承。
1.
【劬】
慰劳,犒赏,送礼物给。
【引证】
《礼记》-食子者,三年而出,见于公宫则劬。
2.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