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16
“伤犯”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伤害或侵犯他人,尤其是在法律或道德层面上的不当行为。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伤害并侵犯”。
在法律语境中,“伤犯”可能特指那些违反法律,对他人身体或精神造成伤害的行为。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角色之间的冲突或敌对行为。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用“伤犯”来形容某人的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或不适。
同义词中,“伤害”侧重于身体或心理的损害,“侵犯”强调对个人权利或空间的非法侵入,“冒犯”则更多指言语或行为上的不敬。反义词则表达了与“伤犯”相反的保护和尊重的行为。
“伤犯”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伤”和“犯”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伤害和侵犯。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更为直接,如“伤人”或“犯禁”。随着语言的发展,“伤犯”作为一个复合词被更广泛地使用。
在强调法治和道德的社会中,“伤犯”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更高,因为它涉及到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和保护。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伤犯”行为的容忍度和法律制裁可能有所不同。
提到“伤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不公、痛苦和冲突。这个词汇往往带有负面情感,因为它涉及到对他人的伤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或听说某些行为对他人造成了伤害,这时我们可能会用“伤犯”来形容这些行为。例如,在职场中,某些不公正的对待或歧视行为可以被视为对员工的“伤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冷漠的街角,他的言语如刀,伤犯了无辜的灵魂。”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法庭、警察或受伤的人。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警笛声或人们的哀叹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offend”或“injure”,但这些词汇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可能与“伤犯”有所不同。
“伤犯”这个词汇在描述对他人的伤害行为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行为的负面性质,还强调了这种行为的严重性和不当性。在学习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对于传达精确的情感和意图至关重要。
1.
【伤】
(形声。从人,塲(shāng)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伤,创也。 、 《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命理瞻伤。 、 《左传·襄公十七年》-以杙抉其伤。 、 《左传·哀公元年》-无面伤。 、 《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 、 《庄子·人间世》-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 、 《荀子·正论》-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 、 清·方苞《狱中杂记》-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
【组词】
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2.
【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本言犬犯人。转注为凡干陵违逆之称。-犯,侵也。 、 《世说新语·自新》-軓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
【组词】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界、 犯境
触犯,冒犯。
【引证】
诸葛亮《出师表》-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 《三国演义》-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组词】
犯忌讳;犯阙、 犯颜、 犯鳞、 犯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