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7:22
词汇“周诰”是一个较为古老且专业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在《尚书》等经典文献中。以下是对该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周诰”指的是周朝时期的官方文告或训令。这些文告通常是由周朝的君主或高级官员发布,用以传达政令、教化民众或记录重要**。
“周诰”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周”指周朝,“诰”指官方文告。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诰”逐渐成为特定历史文献的代称,其使用范围相对固定。
在**古代,周诰是君主权威的象征,通过这些文告,君主传达政令、教化民众,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政治文化。
“周诰”一词给人以庄重、权威的印象,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秩序,以及君主的威严。
在历史研究中,我曾阅读过《尚书》中的“周诰”篇章,对其严谨的文风和深刻的政治思想印象深刻。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使用“周诰”一词,以体现古代君主的权威和智慧。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面,君主在朝堂上宣读周诰,文武百官肃立聆听,这种场景给人以庄重和肃穆的视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古代法令或官方声明,如罗马的“法典”(Codex),但其具体形式和内容与“周诰”有所不同。
“周诰”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对于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周】
(象形。甲骨文字形,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析为会意,从用口。段玉裁认为,善用口则周密。本义:周密;周到而没有疏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周,密也。 、 《国语·鲁语》-忠信为周。 、 《礼记·缁衣》。注:“忠信曰周。”-自周有终。 、 《管子·人主》。注:“谓谨密也。”-人不可不周。 、 《左传·昭公四年》-其藏之也周。 、 《孙子·谋政》-辅周则国必强。 、 唐·韩愈《原毁》-责己也重以周。
【组词】
周悉、 计划不周;周谋、 周严、 周谨、 周虑
2.
【诰】
(形声。从言,告声。本义:告诉)。
同本义,上告下曰诰。
【引证】
《说文》。段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诰,告也。 、 《说文通训定声》-按,上告下之义,古用诰,秦复造诏安当之。 、 《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 、 《易·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 《列子·杨朱》注-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 《书·序》-雅告奥义。 、 《荀子·大略》。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诰誓不及五帝。 、 《书·大诰》释文-至秦又造诏字以当之。
【组词】
诰命夫人、 诰授、 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