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47: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47:46
公报私仇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利用公事来报复私人的仇恨。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情感对公共事务的不当影响,通常用来批评那些因私人恩怨而滥用职权或公权力进行报复的行为。
在不同的语境中,“公报私仇”可以有不同的使用方式:
“公报私仇”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官僚文化,当时官员的权力较大,容易出现滥用职权的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批评任何形式的权力滥用和个人报复行为。
在**文化中,强调“公私分明”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公报私仇”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尤其是在公共管理和政治领域。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正、腐败和权力滥用。它提醒人们在公共事务中应保持公正和透明,避免个人情感的干扰。
在职场中,我曾目睹一位同事因为与另一位同事的私人矛盾,而在项目分配上故意不公,这种行为让我深刻理解了“公报私仇”的负面影响。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权力的阴影下,公报私仇, 正义的天平,何时能回归正途?”
想象一个法庭场景,法官因为私人恩怨而对被告不公,这种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沉重的音乐和阴暗的色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sing public office for private gain”或“abuse of power for personal vendetta”,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
“公报私仇”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公共事务中应保持公正和透明,避免个人情感的干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道德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3.
【私】
(形声。从禾,厶(sī)声。本义:禾;庄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盖禾有名私者也。”-私,禾也。北道名禾主人曰私主人。
4.
【雠】
(形声。从言。雔(chóu)声。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言相当也。-雠,犹应也。 、 《三苍》-雠,对也。 、 《诗·大雅·抑》-无言不雠。 、 《左传·僖公五年》-忧必雠也。 、 《战国策·赵策一》-著之盘盂,属之雠柞。
【组词】
雠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