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6 02:0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6 02:09:40
“岂有是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怎么会有这样的道理”,用来表达对某件事情的不合理性或荒谬性的强烈不满或质疑。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反问句中,强调说话者对所述情况的否定态度。
“岂有是理”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用法在历史长河中相对稳定。这个成语反映了汉语中对逻辑和合理性的重视。
在**文化中,强调“理”即道理和逻辑,因此“岂有是理”这个成语体现了对不合理现象的批判态度。
使用“岂有是理”时,我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和对不公的愤怒。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历史上许多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激发我对正义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遇到不公平或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会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不满和质疑。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岂有是理,月下独酌,问天何故,星辰不语。”
想象一个古代文人在书房中,面对不公的社会现象,摇头叹息,口中念叨“岂有是理”,这个场景带来一种古典和沉重的视觉联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at's absurd!”或“How can that be righ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不合理性的质疑。
“岂有是理”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它帮助我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对不合理现象的批判和不满,增强了我的表达力和批判思维。
夫己所有不能保,而夺人所有,岂有是理?
1.
【岂】
(kai)。安乐。 同: 恺
【引证】
《诗·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 《诗·小雅·蓼萧》-既见君子,孔燕岂弟。
(形声。从壴(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有】
3.
【是】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是,直也。 、 《礼记·玉藻》。疏:“谓正也。”-而疑是精粗之体。 、 《易·未济》-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