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23:4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23:46:27
“改柯易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改变树木的枝叶。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外表或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本质或核心未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改变形式而不改变实质。
在文学作品中,“改柯易叶”常用于描述人物或事物的表面变化,强调内在本质的不变。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文学批评中,它可能被用来分析作品或理论的深层含义。
“改柯易叶”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改柯易叶,以从其俗。”原意是指顺应时俗,改变枝叶以适应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逐渐演变为强调形式的变化而本质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改柯易叶”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做表面文章而不解决根本问题的人或行为。在社会变革中,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只追求形式上的变化,而忽视实质性的改革。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表面功夫、不真诚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只注重外在形象而不注重内在品质的人或事物。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遇到过一些公司进行所谓的“改革”,但实际上只是改柯易叶,没有真正解决内部问题,这让我对这种表面上的变化持怀疑态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面,改柯易叶,花依旧,心未变。”
想象一棵树在风中摇曳,枝叶变换,但树干依旧稳固。这种视觉形象与“改柯易叶”的含义相呼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hange the appearance but not the substance”,强调的是同样的外表与内在不变的概念。
“改柯易叶”这个成语强调了形式与实质的区别,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深入本质。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表面变化与内在不变的观察和理解。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1.
【改】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己”,象一个跪着的小孩子;右边是“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表示教子改过归正之意。本义: 改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改,更也。 、 《诗·郑风·缁文》-敝予又改为兮。 、 《公羊传·庄公三年》-盖改葬也。 、 《论语·雍也》-回也不改其乐。 、 《仪礼·乡射礼》。注:“更也。”-改取一个挟之。 、 《仪礼·士相见礼》-改居则请退可也。 、 《国语·鲁语下》-执政未改。 、 《楚辞·九章·怀沙》-前图未改。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组词】
改容加饰、 改适、 改教、 改律、 改视、 改节
2.
【柯】
(形声。从木,可声。本义:斧柄)。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柯,斧柄也。 、 《广雅》-柯,柄也。 、 《国语·晋语》-今若大其柯。 、 《诗·豳风·伐柯》。毛传:“柯,斧柄也。”-伐柯如何?匪斧不克。
【组词】
柯斧、 柯长三尺
3.
【易】
(象形。本义:蜥易)。
换,交换。
【引证】
《列子·汤问》-寒暑易节。 、 《战国策·魏策》-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 、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易寡人之璧。 、 《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 、 李斯《谏逐客书》-移风易俗。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组词】
易筋经、 易箦、 易货、 易地、 易身
4.
【叶】
古邑名。在今河南省叶县南。春秋时属楚领地。汉置县。
【组词】
叶县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