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39: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39:27
杂交种:这个词汇通常用于生物学领域,指的是通过两个不同物种或品种的交配或杂交而产生的新个体或后代。在植物学中,杂交种可以是通过人工授粉或自然交配产生的,具有双亲的某些特性。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例如,“混血种”通常用于人,而“杂种”可能带有贬义。
“杂交种”一词源自拉丁语“hybrida”,最初用于描述不同种类的植物或动物的杂交后代。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杂交生物。
在某些文化中,“杂交种”可能被视为具有特殊优势或独特性的象征,如在农业中,杂交种往往具有更高的产量和抗病性。然而,在其他语境中,这个词可能带有贬义,尤其是在涉及种族或文化混合的情况下。
对于我来说,“杂交种”这个词可能引发对创新和多样性的积极联想,因为它代表了不同元素的结合和优化。然而,它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情感,特别是在涉及种族或文化混合的敏感话题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朋友,他是一位混血儿,我们常常开玩笑说他是一个“文化的杂交种”,因为他能够流利地说多种语言,并且对不同的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杂交种”:
在这片多元的土地上, 我们是文化的杂交种, 融合了东方的智慧, 与西方的勇气。
想象一幅画面,展示不同种类的花朵通过杂交育种形成的新品种,色彩斑斓,形态各异。音乐上,可以联想到融合了不同音乐风格的跨界作品,如古典与爵士的结合。
在不同语言中,“杂交种”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西班牙语中是“híbrido”,在法语中是“hybride”。这些词汇在各自的文化中有着相似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杂交种”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生物学和日常语言中的广泛应用。这个词不仅代表了生物学上的杂交育种,也反映了文化和社会中的多样性和融合。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交】
(象形。小篆字形,象人两腿交叉形。本义:交叉)。
脚胫相交。
【引证】
《说文》-交,交胫也。 、 《战国策·秦策》-交足而待。 、 《礼记·王制》-雕题交趾。
【组词】
交趾
3.
【种】
(形声。从禾,中(重)声。本义:播种;散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种,先种后熟也。 、 《诗·大雅·閟宫》-黍稷种稑。 、 《周礼·内宰》-而生种稑之种。 、 《诗·大雅·生民》-种之黄茂,实方实苞。 、 《吕氏春秋·辩土》-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 《礼记·月令》-仲秋乃劝种麦。 、 《梦溪笔谈·采草药》-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 《书·大禹谟》-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
【组词】
种田;种子、 种惠、 种祸、 种福、 种祉、 种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