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8: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8:58
“公使钱”这个词汇在中文语境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指的是公使(外交官的一种,级别低于大使)在执行外交任务时所使用的资金,或者是公使为了完成特定任务而支付的费用。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与公使职务相关的金钱。
在文学作品中,“公使钱”可能被用来描述外交场景中的财务细节,强调公使在处理国际事务时的经济活动。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外交或政治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国际关系或外交学,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外交官的预算和财务管理。
“公使钱”这个词汇的词源可能直接来源于“公使”和“钱”两个词的组合。在历史上,随着外交关系的发展,公使的职责和所需的资金管理也逐渐复杂化,这个词汇可能随之产生并被使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公使钱”可能与外交官的形象和职责紧密相关,反映了国家间交往的正式和经济层面。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以正式、严肃的印象,与国际政治和外交活动相关联。
由于这个词汇的专业性较强,个人生活中可能较少遇到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公使钱”融入到一个关于国际**或秘密外交任务的故事中,增加情节的复杂性和真实感。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公使在签署文件或进行财务交易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庄重或神秘的背景音乐来增强氛围。
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外交官的资金使用,如英文中的“diplomatic funds”。
“公使钱”这个词汇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专业领域和特定的文学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外交活动的经济层面。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使】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伶者,令也。-使,伶也。 、 《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故君使其臣。 、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史记·屈原列传》-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 《史记·魏公子列传》-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
【组词】
支使
3.
【钱】
(形声。从金,戔(jiān)声。(jiǎn)本义:农具名,即铁铲。上古时期曾以农具作为交易媒介,其后铸造货币又仿其形为之,因此引申为货币、钱财)。
金属货币。特指铜钱。
【引证】
《说文解字》锴注-一曰货也。古者货贝而宝龟。周太公立九府圜法,乃用泉,至秦废贝行钱。 、 《史记·平准书》。索隐:“本名泉,言货之如流泉也。”-龟贝金钱。 、 《国语·周语》。注:“钱者,金币之名,古曰泉,后转曰钱。”-景王二十一年将铸大钱。 、 《史记·天官书》-下有积钱。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 宋·欧阳修《归田录》-以钱覆其上。 、 、
【组词】
钱眼、 钱价、 钱范、 钱幕、 钱缗、 钱品、 钱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