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19: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19:00
“利害得失”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利益和损害、得到和失去。它通常用来描述在某种决策或行动中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结果,强调在考虑问题时要全面权衡各种可能的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利害得失”常用于描述人物在面临抉择时的内心挣扎和权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劝告他人在做决定时要考虑周全。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政治学或商业决策中,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策略的潜在影响。
“利害得失”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被用来指导决策和行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会有细微的语境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和全面考虑问题的智慧。因此,“利害得失”这个词汇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鼓励人们在决策时保持平衡和全面性。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稳重和深思熟虑的感觉。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要三思而后行,避免冲动导致的后悔。
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面临重要决策时,我都会不自觉地考虑“利害得失”,这帮助我避免了几次可能的错误选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利害得失间徘徊,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想象一个天平,一边是金币(代表利益),另一边是砝码(代表损害),这种视觉形象很好地体现了“利害得失”的概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ros and cons”或“weighing the option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思相似,都是在讨论决策时的全面考虑。
“利害得失”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成语,它不仅帮助我在决策时保持理性,也让我更加理解*文化中强调的平衡和全面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沟通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虽然素有是志,可恨自己学问太浅,不能够把那利害得失,详详密密说将出来,感动大众,所以稽延至今,甚为憾事。
这其中的~你是最清楚的。
1.
【利】
(会意。从刀,从禾。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本义:刀剑锋利,刀口快)。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利铦也。 、 《易·系辞》-其利断金。 、 《老子》-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孟子·公孙丑下》-兵革非不坚利也。
2.
【害】
何不。 同: 曷
【引证】
《书·大诰》-王害不违卜。 、 《诗·周南·葛覃》-薄汙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 《孟子·梁惠王上》-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 《汉书·翟方进传》-予害敢不于祖宗安人图功所终?
3.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失】
(形声。从手,乙声。表示从手中丢失。小篆字形。本义:失掉;丢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在手而逸去为失。”-失,纵也。 、 《易·晋》-失得勿恤。 、 《礼记·礼运》。注:“犹去也。”-故人情不失。 、 《礼记·表记》。注:“失其容止之节也。”-君子不失足于人。 、 《周礼·师氏》。注:“失,失礼者也。”-掌国中失之事。 、 魏泰《东轩笔录》-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 《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 、 《资治通鉴》-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 《孟子·告子上》-此之谓失其本心。
【组词】
失状、 失脱、 失国、 失鉴、 失瞻、 失翁马、 失民、 失本、 失正、 失名、 失合、 失偶、 失鹿、 失道、 失众、 失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