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9:23: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9:23:53
“姑置勿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暂时搁置,不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示在某种情况下,对某个问题或事情暂时不进行深入探讨或追究,而是将其放在一边,留待以后处理。
在文学作品中,“姑置勿问”常用于描述主人公在面对复杂或敏感问题时的态度,表现出一种智慧和策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个话题的回避或不愿深入讨论。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对某些敏感问题的暂时搁置。
“姑置勿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汉语的日常用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上变化不大,主要用于表达对问题的暂时处理态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姑置勿问”体现了中庸之道和圆滑处世的原则,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考虑时机和环境,避免冲动和过早下结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稳和智慧的感觉,联想到在复杂情况下保持冷静和策略性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立即解决的问题时,我常常会使用“姑置勿问”的态度,先冷静思考,再做决定。
在诗歌中,可以将“姑置勿问”融入描述自然景观的诗句中,如“山川之美,姑置勿问,心随云卷云舒。”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山巅,面对云雾缭绕的景象,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但选择暂时不问。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ave it for now”或“put it aside temporarily”,但这些表达没有“姑置勿问”那种文化和哲学的深度。
“姑置勿问”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在面对复杂和敏感问题时,学会暂时搁置,留待合适时机处理,是一种高效和智慧的决策方式。
吾闻其新娶,若责之,舅姑必以新妇不利,口舌之余,不测系焉。姑置勿问,后或再犯,重加惩治可也。
1.
【姑】
(形声。从女,古声。本义:丈夫的母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姑,夫母也。 、 《尔雅》-姑在则曰君姑,姑殁则曰先姑。又,妇谓夫之庶母为少姑。 、 《白虎通》-如母而非母也,姑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公婆)爱其子,不能御。
【组词】
翁姑;姑嫜
2.
【置】
(会意。从网直,有亦声。网直宜赦。本义:赦罪,释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置,赦也。 、 《汉书·尹赏传》。注:“放也。”-见十置一。 、 《史记·淮阴侯列传》-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 、 《史记·吴王濞列传》-斩首捕虏,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杀之,无有所置。
3.
【勿】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
不。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 、 《孟子·告子上》-贤者能勿丧。 、 宋·苏洵《六国论》-齐人勿附于秦。 、
4.
【问】
(形声。从口,门声。本义:问,询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问,讯也。 、 《书·吕刑》-皇帝请问下民。 、 《周礼·大宗伯》-时聘曰问。 、 《仪礼·聘礼》-小聘曰问。 、 《论语》-问人于他邦。 、 《礼记·学记》-善问者如攻坚木。 、 《乐府诗集·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列子·汤问》-问其故。 、 《后汉书·列女传》-跪问其故。 、 《史记·孔子世家》-景公问政孔子。 、 《史记·滑稽列传》-豹往到邺,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 《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公问其故。 、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 宋·欧阳修《归田录》-康肃问曰。 、 《左传·庄公八年》-公问不至。
【组词】
到食堂问一下开饭的时间;问途、 问信、 问官答花、 不耻下问;查问;发问;讯问;追问;自问;不懂就问;问字、 问岁、 问禁、 问遂、 问对、 问知、 问俗、 问卦、 问经、 问龟、 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