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9:53
春闱:这个词源自**古代科举制度,特指春季举行的科举考试。在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其中会试通常在春季举行,因此被称为“春闱”。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春闱常被用来象征士子的奋斗和梦想,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春闱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可以用来比喻任何重要的考试或选拔过程。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和教育学领域,春闱是研究古代科举制度和教育体系的重要词汇。
同义词:会试、科举、选拔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与“落榜”相对应。
词源:春闱一词源于古代科举制度,闱指宫廷的侧门,引申为考试的场所。
演变: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春闱一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文学和历史研究中仍保留其特定的含义。
文化意义:春闱在**文化中象征着知识分子的奋斗和国家的选拔机制,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
社会影响:科举制度通过春闱等形式,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影响了古代**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
情感反应:春闱让人联想到古代士子的艰辛和梦想,带有一定的历史沉重感和文化自豪感。
联想:春闱让人想到古代的书院、墨香、青衫,以及那些为了理想不懈奋斗的身影。
经历或故事:在历史课上,老师讲述了春闱的故事,让我对古代士子的奋斗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诗歌: 春闱梦断墨香残, 青衫泪湿旧书翻。 一朝题名天下晓, 不负十年寒窗难。
视觉联想:春闱让人想到古代考场的景象,士子们低头答题,考场内静谧而紧张。
听觉联想:春闱让人想到古代书院的钟声,以及士子们诵读经典的声音。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中世纪的大学考试或骑士的比武选拔,但春闱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词汇。
总结:春闱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承载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具体含义,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现代,虽然春闱的具体形式已不存在,但其象征的知识分子的奋斗精神和选拔机制的公正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反思:春闱这个词让我意识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以及语言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在学和使用这类词汇时,我们不仅是在学语言,更是在理解和传承文化。
1.
【春】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草(木),草木春时生长;中间是“屯”字,似草木破土而出,土上臃肿部分,即刚破土的胚芽形,表示春季万木生长;“屯”亦兼作声符。小篆字形,隶变以后,除“日”之外,其他部分都看不出来了。本义:春。四季的第一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春,推也。从艸屯,从日,艸春时生也。会意,屯亦声…今隶作春字,亦作芚。 、 《尔雅·释天》-春为青阳,春为发生,春秋繁露。春者,天之和也。又春,喜气也,故生。 、 《公羊传·隐公元年》-春者何,岁之始也。 、 《诗·豳风·七月》-为此春酒。 、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组词】
春归、 春闱、 春蚕、 春事、 春人、 春试、 春忙、 春社
2.
【闱】
(形声。从门,韦声。本义:古代宫室、宗庙的旁侧小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闱,宫中之门也。 、 《周礼·保氏》-使其属守王闱。 、 《仪礼·士虞礼记》注-闱门,如今东西掖门。
【组词】
闱闼、 闱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