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32: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32:37
不祧之祖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不能被迁走的祖先牌位。在古代**,家族的祖先牌位通常供奉在祠堂中,而“祧”指的是迁走或更换祖先牌位。因此,“不祧之祖”比喻指某个领域或家族中不可动摇或取代的创始人或重要人物。
“不祧之祖”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家族祭祀文化。在古代,家族的祖先牌位是非常重要的,不可随意迁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比喻在其他领域中不可动摇的重要人物。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祖先和家族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不祧之祖”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对家族创始人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对权威和传统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庄重和尊敬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悠久、地位崇高的形象,如古代的圣贤或现代的杰出人物。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听到一位资深教授被称为该领域的不祧之祖,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他在学术界的权威和影响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他是科学的不祧之祖,思想的灯塔,照亮了无数探索者的道路。”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智者在书桌前沉思,周围是古老的书籍和仪器,背景音乐是庄严的古典音乐,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不祧之祖”的形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ounding father”或“pioneer”,这些词汇也用来形容某个领域或国家的开创性人物,但它们没有“不祧之祖”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尊敬的意味。
通过对“不祧之祖”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汉语中的丰富含义和文化背景。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也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帮助我们表达对权威和传统的尊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
今太祖受命开基,太宗缵承太宝,则百世不祧之庙矣。
高适达夫七古,与岑一骨,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祧】
(形声。从示,兆声。从“示”与祭祀有关。本义:祀远祖、始祖之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祧,祭也。 、 《广雅》-祧,祭先祖也。 、 《周礼》-守祧八人,掌先王先公之庙祧。 、 蔡邕《独断》-文武为祧,四时祭之而已。 、 《礼记》-远庙为祧。
【组词】
祧迁、 祧庙
迁庙。帝王对世数远隔之祖,依制将其神主迁入远祖之庙,故迁移神主也称祧。
【引证】
《新唐书》-已祧之主,不得复入太庙。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祖】
(形声。从示,且(jǔ)。从“示”与祭祀、宗庙有关。本义:祖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始兼二义,新庙为始,远庙亦为始。”-祖,始庙也。 、 《周礼·考工记·匠人》-左祖右社。 、 《书·舜典》孔传:“文祖者,尧文德之祖庙。”-受终于文祖。 、 《荀子·成相》-启乃下,武王善之,封之于宋,立其祖。
【组词】
祖祢
1. 【不祧之祖的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