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时间: 2025-07-27 08:38:07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基础信息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38:07

词汇“寸而度之,至丈必差”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文为“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用寸来测量,即使累积到一丈,也必然会有误差;如果用铢来称量,即使累积到一石,也必然会超过。这句话强调的是在测量和称量过程中,由于单位过小,累积起来必然会产生误差。

基本定义

字面意思是指用极小的单位来测量或称量,最终结果必然会有偏差。基本含义是强调在任何精确的测量或评估中,由于起始单位的微小,累积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

语境分析

在文学中,这句话常被用来比喻在任何细致的工作或研究中,即使每一步都很精确,最终结果也可能存在偏差。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句话来提醒他人,在处理细节时要考虑到累积误差的可能性。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工程学等,这句话被用来强调精确测量的重要性以及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示例句子

  1. 在建筑设计中,工程师必须考虑到“寸而度之,至丈必差”的原则,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2. 科学家在进行实验时,总是提醒自己“寸而度之,至丈必差”,以避免微小误差累积导致的大偏差。
  3. 老师在教学时,常常用“寸而度之,至丈必差”来教育学生,做事情要细致,但也要认识到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同义词与反义词

  • 同义词:积少成多、积微成著
  • 反义词:一蹴而就、一举两得

词源与演变

这句话出自《左传》,是古代的一部史书,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方式,传达了精确测量和评估的重要性,以及误差的不可避免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句话被广泛引用,成为强调细节和精确性的常用语。

文化与社会背景

传统文化中,精确和细致被视为重要的品质。这句话反映了古代人对精确测量和评估的重视,以及对累积误差的认识。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仍然被用来强调在任何细致的工作中,精确性和细致性的重要性。

情感与联想

这句话给人以严谨和细致的印象,让人联想到在任何细致的工作中,都需要考虑到累积误差的可能性。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个人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可以用来提醒自己在处理细节时要细致,但也要认识到误差的不可避免性。例如,在制定计划或进行项目管理时,要考虑到可能的累积误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误差的影响。

创造性使用

在诗歌中,可以将这句话融入到对精确和细致的赞美中: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
铢而称之,至石必过。
细微之处见真章,
累积误差,不可忽视。

视觉与听觉联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工程师在精确测量建筑材料,或者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精确的实验操作。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稳定、旋律精确的音乐,来强调精确和细致的主题。

跨文化比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细节决定成败),强调细节的重要性。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在任何细致的工作中,精确性和细致性的重要性。

反思与总结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这句话强调了在任何精确的测量或评估中,由于起始单位的微小,累积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差。这句话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提醒人们在追求精确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句话有助于培养对细节的敏感性和对精确性的重视。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的来源

寸而度之,至寸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

【寸而度之,至丈必差】的相关字

1. 【寸】 (指事。小篆字形,从又,从一。“又”象手形,“一”指下手腕一寸之处。“寸”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寸”的字往往与“手”有关。本义:中医切脉,称距离手腕一寸长的部位为“寸口”,简称“寸”)。
【组词】 寸田、 寸关尺
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引证】 《后汉书·列女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2.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3.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

4.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5.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引证】 《说文》-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 、 《论语》-凤鸟不至。 、 《字林》-至,到也。 、 《广韵》-至,到也。 、 《书·牧誓》-王朝至于商郊牧野。 、 《诗·豳风·东山》-我征聿至。 、 《墨子·辞过》-远道不至。 、 《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论语·微子》-至则行矣。 、 唐·柳宗元《三戒》-至则无可用。 、 汉·王粲《登楼赋》-风雨骤至。 、 《老子·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史记·李将军列传》-孝武帝时,至代相。 、 宋·文天祥《后序》-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富者不能至。 、 《聊斋志异·狼三则》-前狼又至。 、 清·洪亮吉《治平篇》-至子之世。
【组词】 至旦、 水流至足;至竟、 至止、 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 至乎、 至至、 至到

6. 【丈】 (会意。小篆字形。从又(手)持“十”。十,十尺。本义:长度单位,十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丈,十尺也。 、 《小尔雅》-度五尺为墨,倍墨谓之丈。 、 《后汉书·列女传》-遂成丈匹。 、 唐·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百丈冰。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绸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明·魏禧《大铁锥传》-长丈许。
【组词】 丈尺、 丈六、 丈二、 丈数
古时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引证】 《大戴礼记》-丈者,长也。
【组词】 丈人行、 丈母、 丈丈、 老丈;岳丈

7. 【必】 (会意。从八,从弋。弋亦兼表字音。“八”表示“分”,“弋”即“杙”,小木桩,合起来指用木杆做标记。本义:区分的标准)。 标杆;标准。
【引证】 《说文》-必,分极也。

8. 【差】 限度;界限。
【引证】 《后汉书》-轻用人力,缮修宫宇,出入无节,喜怒过差。

相关问答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生才 生手生脚 生手 生房 生户 生戒 生我劬劳 生成 生憎 生意经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色字旁的字 桑开头的成语 重逆无道 晏宁 包含坤的词语有哪些 兴工动众 鹤结尾的成语 廾字旁的字 馔玉炊珠 飘然欲仙 蛤蟆夜哭 视而弗见,听而弗闻 郊区 鄙倍 户字头的字 求道于盲 麦字旁的字 心字底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