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0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00:54
拈华摘艳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挑选华丽的词藻,摘取艳丽的文句”。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文学创作中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和文句的艳丽,强调在表达上的精致和美感。
在文学语境中,拈华摘艳 常用来评价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文风,特别是那些注重形式美和语言美的作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文学评论或学术讨论中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语言学等,这个词汇用于分析和评价文本的文学价值和语言风格。
拈华摘艳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文学创作中语言美的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评价文学作品文风的一个标准。
在传统文化中,文学作品的文风和语言美一直被高度重视。拈华摘艳** 体现了这种文化传统,尤其是在诗词创作中,追求语言的华丽和文句的艳丽是一种常见的审美追求。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对于精致和美感的欣赏。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精心雕琢的文学作品,以及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用心和努力。
在我的写作中,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拈华摘艳 的手法,尤其是在创作诗歌时,希望通过华丽的词藻和艳丽的文句来增强作品的审美效果。
在诗歌创作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拈华摘艳,诗行间绽放, 如春日繁花,绚烂夺目。 字字珠玑,句句金玉, 在文学的殿堂,留下永恒的足迹。
拈华摘艳 让我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位文人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毛笔,笔尖在宣纸上舞动,留下一行行华丽的文字。听觉上,我联想到古筝的悠扬旋律,与这些华丽的文字相得益彰。
在西方文学中,类似的追求语言美的概念可以与“Euphuism”(尤弗伊斯体)相比较,这是一种1*世纪英国文学中追求辞藻华丽和对称美的文风。
拈华摘艳 这个成语在我对文学的理解和创作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不仅帮助我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文风,也启发我在自己的创作中追求语言的美感。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文学创作中语言美的价值和意义。
1.
【拈】
(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拈,揶也。 、 《广雅》-拈,持也。 、 《列子·汤问》。注:“拈,指取物也。”-女何蚩而三招子。 、 《三国演义》-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组词】
拈毫、 拈团儿、 拈撮、 拈周试晬、 拈酒
2. 【华】
3.
【摘】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chì)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摘,摭果树实也。 、 《广雅》-摘,取也。 、 《新唐书·承天皇帝传》-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以摘之。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摘而藏之。
【组词】
摘胆剜心、 摘肩儿、 摘青、 摘瓜抱蔓、 摘桃子、 摘棉花;摘苹果
4.
【艳】
(会意。从豐(fēng),从色。豐,丰大。色,色彩。丰大而有色彩。本义:鲜艳,艳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艷,好而长也。 、 《左传·桓公元年》-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 、 《诗·小雅·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 、 《楚辞·招魂》。注:“艳,好貌也。”-艳陆离些。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窈窕艳城郭。
【组词】
艳色、 艳段、 艳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