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4:3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4:36:12
拈弓搭箭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拿起弓,搭上箭”。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准备射击或战斗的状态,强调动作的迅速和准备工作的完成。
在文学作品中,拈弓搭箭 常用于描绘紧张的战斗场面或猎人的狩猎准备。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比喻任何需要迅速准备和行动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军事或体育射击,这个词汇可能被更具体地使用。
同义词:拉弓射箭、准备射击 反义词:放下武器、停止射击
拈弓搭箭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古代战争和狩猎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它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弓箭是重要的武器和狩猎工具。因此,拈弓搭箭** 这个成语也承载了一定的历史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军事和狩猎活动。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期待。它让我联想到古代战场上的勇士和猎场上的猎人,他们的专注和决心。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成语曾在我观看历史剧时出现,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剧情和角色的心理状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拈弓搭箭,风声鹤唳, 一箭穿云,破晓黎明。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个战士在黄昏时分拈弓搭箭的场景,背景是壮丽的山脉和夕阳。听觉上,我可以联想到弓弦拉紧的声音和箭矢飞出的呼啸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draw the bow and nock the arrow",虽然在日常英语中不常用,但在描述战斗或狩猎场景时,这个表达同样有效。
拈弓搭箭 这个成语虽然简单,但它有效地传达了准备和行动的紧迫感。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紧张的场景和准备的状态。
张飞带住马,拈弓搭箭,回射马超。
大约相距百余步,即~,把孟俊射落马下,麾兵擒住,收军还城。
1.
【拈】
(形声。从手,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拈,揶也。 、 《广雅》-拈,持也。 、 《列子·汤问》。注:“拈,指取物也。”-女何蚩而三招子。 、 《三国演义》-我二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组词】
拈毫、 拈团儿、 拈撮、 拈周试晬、 拈酒
2.
【弓】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弓,兵也,所以发矢。 、 《正字通》-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 、 《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 《韩非子·扬权》-毋弛而弓,一栖两雄。 、 汉·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唐·杜甫《兵车行》-行人弓箭各在腰。 、 毛泽东《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组词】
弓手、 弓壶、 弓号、 弓剑、 弓箕
3.
【搭】
(形声。从手,荅声。本义:打,击)。
同本义。
【引证】
《北齐书·神武纪》-常于并州市搭杀人者。
【组词】
搭面、 扑搭;搭墩
4.
【箭】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箭,矢竹也。 、 《周礼·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 、 、 《礼记·礼器》-如竹箭之有筠也。 、 《仪礼·乡射礼记》-箭筹八十。
【组词】
箭笋、 箭茁、 箭萌、 箭筠子竹、 箭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