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5:35: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5:35:00
断章截句 的字面意思是从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截取一部分,而不考虑整体上下文。基本含义是指摘取或引用某段文字时,只取其中的一部分,而不顾及原文的整体意义或上下文。
断章截句 这一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断章”指的是截取文章的一部分,“截句”则是指截取句子的一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一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不完整或片面的引用行为。
在中华文化中,强调“文以载道”,即文章应传达完整的思想和意义。因此,断章截句常被视为一种不恰当的引用方式,可能导致误解或曲解原文的意图。
断章截句 这一词汇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暗示了不完整、片面或误导性的引用。在联想上,它可能让人想到断章取义、曲解原意等负面行为。
在学术写作中,我曾遇到过需要引用大量文献的情况。为了避免断章截句,我会仔细阅读全文,确保引用的部分能够准确反映原文的意义。
在诗歌中,断章截句可以被用来创造一种悬念或暗示,例如:
“夜空中最亮的星,是否知道,曾与我同行。”
这里的“夜空中最亮的星”就是一种断章截句,引发读者对完整故事的想象。
在视觉上,断章截句可能让人联想到被剪辑的影片片段,或被裁剪的图片。在听觉上,它可能让人想到被截断的对话或音乐片段。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ing something out of context”,意指将某事物从其原本的上下文中抽离出来,导致误解或曲解。
断章截句 这一词汇提醒我们在引用或解读他人言论时,应考虑完整的上下文,避免片面或误导性的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词汇对于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
断章截句,破坏义理。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章】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同本义。今称“乐章”。
【引证】
《说文》-章,乐竟为一章。 、 《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读乐章。 、 苏轼《前赤壁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史记·吕太后本纪》-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
【组词】
章夏
3.
【截】
(形声。从戈,雀声。本义:断绝,切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巀,断也。 、 《诗·大雅·常武》。笺:“就王师而断之。”-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 《诗·商颂·长发》。笺:“截,整齐也。”疏:“截者,斩断之义,故为齐也。”-海外有截。 、 《国语·晋语》。注:“旁出为截。”-不如截而行。 、 《晋书·石季龙截记》-截胫剖心。 、 《世说新语·方正》-今犹俎上腐肉,任人脍截耳。 、 《后汉书·荀爽传》-截趾适屦。
【组词】
截头、 截替、 截齐、 截发留宾
4.
【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jiū),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gōu)本义:弯曲。②句子。
语句;诗句。
【引证】
《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驴上得句。 、 、 宋·王安石《伤仲永》-书诗四句。 、 宋·沈括《梦溪笔谈》-蒙蒙之句。
【组词】
句式、 句语、 句投、 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