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0:18
断璧残璋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断璧”和“残璋”两个词组成。其中,“断璧”指的是破碎的玉璧,“残璋”则是指残缺的玉璋。玉璧和玉璋都是古代玉器,象征着高贵和完整。因此,“断璧残璋”整体上形容珍贵物品的残缺不全,常用来比喻事物的残缺或不完美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断璧残璋”常用来形容古代文物的残缺,或者比喻美好事物的破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考古学、文物保护中,它是一个精确描述文物状态的术语。
“断璧残璋”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对玉器的崇拜和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被用来形容任何珍贵物品的残缺状态,并扩展到比喻意义上,形容事物的缺陷或不完美。
在**文化中,玉器一直被视为吉祥和高贵的象征。因此,“断璧残璋”不仅描述了物品的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完美和完整的追求。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哀伤和遗憾的情感,让人联想到历史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它激发人们对保护文化遗产和珍惜现有美好事物的思考。
在参观博物馆时,我曾看到一些断璧残璋的展品,它们虽然残缺,但依然散发着历史的魅力,让我深刻感受到时间的无情和人类文明的脆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刀,刻下断璧残璋,历史的痕迹,在每一块破碎的玉中低语。”
想象一幅画面:昏黄的灯光下,几件断璧残璋静静地陈列在玻璃柜中,背景音乐是古琴的悠扬,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沉静而深远的美。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roken mirror”(破碎的镜子),虽然也表达了残缺的意思,但缺乏“断璧残璋”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深度。
“断璧残璋”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物品的物理状态,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情感价值。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增强文化的敏感性和深度。
蛮珍分到谪仙家,断璧残璋裹绛纱。
1.
【断】
(会意。本义:截断,截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断,截也。 、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韩非子·说林下》-公孙弘断发而为越王骑。 、 《韩非子·用人》-是断手而续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患。
【组词】
断梗、 断金、 断袖、 断颡、 断袖之宠、 断头话、 断裳
2.
【璧】
(形声。从玉,辟声。本义:平而圆,中心有孔的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璧,瑞玉环也。 、 《尔雅·释器》。注:“肉边好孔。玉人,璧好三寸。”-肉倍好谓之璧。 、 《白虎通》-璧者,方中圆外。 、 《书·顾命》。郑注:“大璧,度尺二寸。”-宏璧。 、 《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 、 《诗·卫风·淇奥》-如圭如璧。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组词】
璧不可以防寒、 璧雍
3.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4.
【璋】
(形声。从玉,章声。本义:古玉器名,形状象半个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璋,剡上为圭,半圭为璋。 、 《书·顾命》-秉璋以酢。 、 《礼记·祭统》-大宗执璋。 、 《周礼·大宗伯》-以赤璋礼南方。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组词】
璋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