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09: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09:57
“忠孝节烈”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含义:
综合起来,“忠孝节烈”强调的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包括忠诚、孝顺、坚守节操和勇敢牺牲。
在文学作品中,“忠孝节烈”常用来赞扬那些在历史或故事中表现出这些品质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用于教育和道德讨论中,强调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性。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评价个人或群体的行为。
“忠孝节烈”这个成语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概念在中国社会中被不断强化和传承,成为评价个人品德的重要标准。
在中国文化中,“忠孝节烈”被视为传统美德的核心,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的道德规范。在社会变迁中,这些价值观也在不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
这个词汇常常让人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牺牲精神,激发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尊重和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教育孩子,或者在讨论道德问题时作为参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忠孝节烈,千古传颂,英魂不朽,永驻人心。”
结合历史剧或纪录片中的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忠孝节烈”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有体现,如日本的“武士道”强调忠诚和荣誉。
“忠孝节烈”作为一个成语,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重要参考。在现代社会,这些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吾今为忠孝节义判官,所生人间忠臣、孝子、义夫、节妇事也。
遇~事,则益慷概激昂。(清·邵长蘅《侯方域魏禧传》)
1.
【忠】
(形声。从心,中声。本义:忠诚无私,尽心竭力)。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不可谓忠。 、 《左传·庄公十年》-忠之属也。(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 、 诸葛亮《出师表》-为忠善者。
2.
【孝】
(形声。从老省,从子。本义:尽心奉养和服从父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孝,善事父母者。 、 《墨子经》-孝利亲也。 、 《贾子道术》-子爱利亲谓之孝。 、 《周书·谥法》-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 、 《礼记·祭义》-众之本教曰孝。 、 《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又,天之经也,民之行也。 、 《国语·周语》-孝,文之本也。 、 《左传·文公二年》-孝,礼之始也。 、 《周礼·大司乐》-中和祗庸孝友。 、 《诗·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 《孟子·梁惠王上》-孝悌之义。 、 《旧唐书》-性婉顺有容德,事父母以孝闻。
【组词】
孝弟、 孝慈、 孝养
3.
【节】
(形声。从竹,即声。本义:竹节)。
同本义。泛指草木枝干间坚实结节的部分。
【引证】
《说文》-節,竹约也。 、 左思《吴都赋》-苞笋抽节。 、 《晋书·杜预传》-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 《易·说卦》-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组词】
节根、 节旄、 节粉、 节槎、 节次
4.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