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9:08
应激(Stress)一词在字面上的意思是指由外部环境或内部心理因素引起的身体或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在生物学和心理学中,应激通常指的是个体对压力源的反应,这种反应可能包括生理上的变化(如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等)和心理上的变化(如焦虑、紧张等)。
应激一词源自拉丁语“stringere”,意为“拉紧”。在20世纪初,这个词被引入心理学领域,用以描述个体对压力的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应激的概念逐渐扩展,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
在现代社会,应激被广泛认为是影响人们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使得应激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同文化对应对应激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东方文化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冥想和瑜伽来缓解应激,而西方文化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和咨询来应对。
应激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紧张、不安和疲惫。它也可能引发对健康问题的担忧,如心脏病、抑郁症等。
在个人生活中,应激可能来自于工作、学*或人际关系等方面。例如,面对工作中的紧迫任务,我可能会感到应激,需要通过合理的时间管理和放松技巧来应对。
在诗歌中,可以将应激融入到对自然景观的描述中,如“山风呼啸,林木应激,夜幕下的静谧被紧张的气息打破。”
应激可能让人联想到快速跳动的心跳声和紧绷的肌肉,视觉上可能联想到紧皱的眉头和紧握的拳头。
在不同语言中,应激的对应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概念相似。例如,在英语中,应激通常用“stress”来表示,而在德语中,可能用“Belastung”来描述类似的概念。
应激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了解应激的含义和影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保持身心健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应激这一词汇的用法,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感受和需求。
1.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
2.
【激】
(形声。本义:水势受阻遏后腾涌或飞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激,水碍袤疾波也。 、 《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 《孙子·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 吴均《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
【组词】
激激、 激浪、 激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