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6:29
怙过不悛(hù guò bù quā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坚持错误不改”。其中,“怙”意为依仗、坚持,“过”指错误,“不悛”表示不悔改。这个成语形容一个人固执己见,明知是错误也不愿意改正。
在文学作品中,怙过不悛常用来形容那些顽固不化、拒绝接受正确意见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法律、教育或心理咨询等专业领域,它可能会被用来描述那些持续犯同样错误且不愿改变的行为模式。
怙过不悛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的使用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于改正错误和自我完善的价值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改正错误被视为一种美德,而怙过不悛**则被视为一种负面品质。这种观念在社会交往和家庭教育中都有所体现,强调个人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积极改正。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那些不愿意听取他人意见、坚持己见的人。这种固执可能会导致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破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他总是坚持自己的工作方法,即使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被多次证明是错误的。他的行为可以用怙过不悛来形容。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怙过不悛者,心如顽石坚。 夜深人静时,悔恨自难眠。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固执的人站在悬崖边,面对着众人的劝告却依然选择走向错误的方向。听觉上,可能是那种坚定而固执的脚步声,伴随着不悔改的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tubbornly persist in one's errors”或“refuse to learn from mistakes”,虽然不如怙过不悛这个成语那样简洁和富有文化内涵,但传达的意思是相似的。
怙过不悛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固执的一面,提醒我们在面对错误时应该有勇气和智慧去改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的深度和准确性。
1.
【怙】
(形声。从心,古声。本义:依仗,凭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怙,恃也。 、 《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 《左传·宣公十五年》-怙其俊才。 、 柳宗元《封建论》-怙势作威。
【组词】
怙气、 怙终、 怙势、 怙险
2.
【过】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引证】
《左传·襄公四年》-处浇于过,处豷于戈。
姓,过国之后。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悛】
(形声。本义:停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悛,止也。 、 《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 、 《左传·成公十三年》-康犹不悛。 、 《国语》-其有悛乎?